浅谈儒家的财富观(2)
2010-07-02 11:17
如何发财致富,还是有高低之分的。在这个问题上,司马迁有精彩的概括。他说:本富为上,末富次之,奸富最下。本,指生产,主要是农业生产和畜牧业
如何发财致富,还是有高低之分的。在这个问题上,司马迁有精彩的概括。他说:“本富为上,末富次之,奸富最下。”本,指生产,主要是农业生产和畜牧业生产。生产致富是最好的。末,指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必要环节,包括小手工业、加工业、商业、运输业、服务业。通过这些加工、转运、倒卖的活动致富,是第二等的。最下等的是奸富,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谋取暴利。在中国传统观念中,通过歪门邪道,损人利己,危害社会,从而达到发财致富,都属于奸富,发的都是不义之财。司马迁历数当时各地贤人的致富,他们有的开矿冶铁,有的做鱼盐生意,有的从事长途运输,倒卖粮食,有的种果树、养牲口,有的在乱世抛金玉、藏粮食,他们“皆非有爵邑奉禄弄法犯奸而富”,他们都有一些绝技招数。因此可见,“富者必用奇胜”。“富无经业”,发财致富没有一定的行业,只要有奇术,哪一个行业都能够发财致富。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同样也可以说:世上三千业,业业能致富。
三 为什么要富而后教?
《论语·子路篇》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这段记载是非常重要的。大意是:孔子到卫国去,他的弟子冉有为他赶车。孔子说:“人口真多呀!”冉有问:“人口已经很多了,又该怎么办?”孔子说:“使他们富裕起来。”冉有又问:“已经富裕了又该怎么办呢?”孔子说:“对他们进行教化。”后人对这段话归纳为“富而后教”,是孔子儒学的重要思想。富以后,如果不进行教育,那就会坠落、腐败。
富是美好的,掌握财富的富人却未必都是美好的。什么样的富人不美好呢?一是只富自己、不富别人、不富人民的统治者。例如齐景公自己很富,“有马千驷”,但他不给人民办事,没有做出什么好事。所以当他死时,“民无德而称焉”(《论语·季氏篇》),人民找不出他值得歌颂的道德。二是不义而富的人。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篇》)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富贵,对于孔子来说,就象浮云那样,虚无飘渺,不增加什么乐趣。
富,是双刃剑,需要有文化、道德相配合。有文化、道德的人称为君子。孔子认为“君子固穷”,虽然穷困,却也不胡来,仍然坚持自己的道德情操。因此,“君子忧道不忧贫”(同上)。平时想的做好事情,不要斤斤计较,“放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只为财利而行动,就会招来很多怨恨。有的人为了实现富裕,就做不仁的事,孟子说“为富不仁”,司马迁称为“奸富”。
关于教育的问题,孟子有很多精辟论述,如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孟子·梁惠王上》)教育是仁政的基础。政治与教育相比,“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尽心上》)“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孟子·离娄上》)礼与学,都是教育的内容,如果没有教育,贼民就很猖獗,亡国指日可待。因此,人的生活好了以后,如果不进行教育,就会变得与禽兽差不多。
四 政府如何对待财富?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土地是分封的,有爵位就有土地。土地没有进入买卖市场。秦汉以后,实行郡县制,才开始土地买卖。一旦开始土地买卖,当官的就利用手中的权力,采取巧取豪夺的办法,占领一大片一大片的肥沃土地,平民百姓就大批大批地失去土地,结果,“富者田连仟伯,贫者亡立锥之地”。贫民失去土地,生活更加困难,“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汉书·食货志》),再加上“贪暴之吏,刑戮妄加,民愁无聊,亡逃山林,转为盗贼”。然后抓来判刑。一年判了千万人的罪,路上行人有一半是罪犯。董仲舒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了汉代两极分化的情况及其社会原因,认为主要是当官的“与民争利”。他说:当官的“因乘富贵之资力,以与民争利于下,民安能如之哉?”平民怎么能争过他们这些有权势又有资金的官家呢?官家财富不断膨胀,“众其奴婢,多其牛羊,广其田宅,博其产业,畜其积委,务此而亡已。”与此同时,平民百姓日益贫困化,“贫者穷急愁苦,穷急愁苦而上不救,则民不乐生。民不乐生,尚不避死,安能避罪!”(《汉书·董仲舒传》)这就是抓了很多人,犯罪还不能制止的根本原因。
董仲舒进一步从理论上探讨这一问题。他首先引孔子的话说:“不患贫而患不均”。不均,指财富分配不均。有所积重则有所空虚,有的人富了,有的人就必然要穷了。有一些贫富差别也是正常的现象,但是两极分化严重,就不利于社会的安定。为了维护社会安定,巩固封建统治,董仲舒认为要消除不安定因素,去其根源,需要采取措施,限制两极分化,缩小贫富差别。具体办法就是“调均”。经过调均,“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春秋繁露·度制》)。
调均有什么具体内容呢?董仲舒提出的最重要的就是反对官家与民争利。他说:官家“食禄而已,不与民争业,然后利可均布而民可家足。”他又说:“古之所予禄者,不食于力”,例如鲁国相公仪休见到自己家种了葵菜,就生气地拔掉,认为自己有了俸禄,还种葵菜,就是与菜农争利。看见自己妻子织布,就把妻子休了,说这是与女工争利。这就是著名的“拔葵去织”故事。这是说明当官的有了俸禄,就不应该兼职,增加另外收入。董仲舒又说:“古之贤人君子,在列位者皆如是,是故下高其行而从其教,民化其廉而不贪鄙。”(《汉书·董仲舒传》)当官的能够如此廉洁,下级就会称赞你的品行,服从你的教育,人民受到感化也变得高尚起来,不再贪心和卑鄙。这样一来,民风也就好了。董仲舒论富,反对贫富两极分化,主张调均,特别反对官家利用权势与民争利,反对官商,反对盐铁官府专营。
综观秦汉时代以来的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贫富问题一直是历代历朝政府所关心的民生问题。在社会自然发展过程中,富者愈富,穷者愈穷,贫富两极分化,是一种自然趋势。历代政府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经常要打击一下贪官污吏,有时也要限制一下鉅贾富贾,在有天灾的年份,对受灾的人民还要给予适当的救济。这一系列措施,都包含调均的意义。实际作用就是缩小贫富之间的差别。有些统治者不知道调均对于巩固政权的重要意义,任凭一些皇亲国戚和一些功臣及其后代随意兼并土地,巧取豪夺,盘剥人民,为所欲为,不予制止,还要锦上添花,给予很多赏赐。而对于贫困的人民不予关心,任其自生自灭。结果不必太长时间,这个封建政权就要在农民起义中垮掉。取而代之的这个新政权就要立即采取措施进行调均,缩小贫富差别,以博得贫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