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智慧 > 儒学智慧 >

儒家境界:博大精深的大学之道

2010-08-02 17:30
来源:漫话人生博客 作者:漫话人生
天下学问虽然众若繁星,古有七十二行之说,但最大、最根本的唯有道德之学才能称得上是大学。
儒家境界:博大精深的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博大精深。天下之学问门类繁多,有自然之学与人文之学;有天文之学与地理之学;有先天之学与后天之学。就人类现在所学的领域,又分为政冶、经济、军事、文化、医学等等细目,举不胜数,但皆是后天显态事物之学。天下学问虽然众若繁星,古有七十二行之说,但最大、最根本的唯有道德之学才能称得上是大学。
 
道德之学并非今人所理解的仅仅是上层建筑领域的意识范畴,她包容着天地人万物自然之理,涵盖着人世间的一切学问,反映了宇宙间的自然客观规律,既有先天之学,又有后天之学,是一个由后天之学进入先天之学,先天与后天相结合的巨大理论系统与方法系统,是中华传统文化之学的根文化。不仅是做人立世、安身立命首先必须明白的根源之学,也是人类认识、遵从、适应天地自然规律的大学问,因此称之为大学之道。
 
大道之学有质与文、华与实之别。若以一棵参天大树来比喻,先天之学犹如树之根,后天之学犹如树之枝干、叶花。两者一显一隐,一深一浅,其理不言自明。树之干再粗壮,枝叶繁华,都系之于根本,根深方可枝健叶茂,若根扎不深,乃至根本枯竭,则树木冒在地面上的枝干叶花何能生存?求学之道亦是此理。世间万事万物之理甚深,人类所学的知识领域门类繁多,但九九归于一理,皆归之于德,本之于道。能明其德一之理,得其道之光明,才是抓住了求学之根本、做人之根本。故天下之学,惟以道德为最大。
 
在明明德——大人必有大人的学问,大学必有大学的道理。大学的道理就在于“明明德。”大学之道学习与实践的目的,就在于明白德的真正内涵是什么?人为什么要修德?如何通过修德达到明白德性,使心中的礼德明亮,使心身的五德达到圆满状态,才能做一个明德、有德、守德、行德的明白人。人的先天本性禀赋中,都具有道、德、仁、义、礼、智、信这七大自然属性,携带着这七种自然道性的遗传基因,本自灵明不昧,只是被后天阴我私欲心所蔽障,被七情六欲所凿丧,故而才落入到五德不全的人身性命组合体,对自然德道之理不明,在做人的路途上迷茫困惑,在人生路上走得坎坷艰难而不自知何因,陷入一种无明的愚昧状态。所以圣人皆教导人们要在克己私心,悔过迁善,修养道德,使自己的本然之性由阴转阳,由暗转明。
 
大学所教授的,人之所以为人的人伦之道是什么呢?那就是先要明白道德,达到“明德”。“明明德”这一句有两个明字,第一个明字当动词用,第二个明字当形容词或名词用。“大学之道”的道,是做人的根本,是求学之体。“明德”是由道的致用,是从道体出发的心理和身体的行为。“明明德”的本义,就是自明、内明德道学问的准则,这是“大学之道”的纲要。要达到明明德的实际,就要用“止、定、静、虑”等学问层次去证得。正如老子在《德道经》中所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因为世人几乎都苦于不自知,人都缺乏自知之明。也就是佛家所说的不知自己的本来面目,因为自心不明自心,因而不能见道。人最难明的是自我本性真心,最难战胜的是阴我私欲心。因而实现“明明德”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战胜自我的过程。
 
明德重在修心。老子有“观心得道”之训,孔子有“克己复礼”之教,讲的都是以修心为主导。心为人身中的君主,是人性命去向的先导,心正则性明命旺,心明则人的性命必健康。在仁义礼智信五德中,心主礼德。在五行金木水火土中,心由火主。心火中又分为甲阳木所生的丙阳火与乙阴木所生的丁阴火,当心中被丁阴火主宰时,人心中必是阴气笼罩,丙阳火难以透出,故而使人心昏暗,理性不明,言行无规,做人做事常越轨逾矩,违悖自然规律;对人生的真正价值若明若暗,常被一颗阴我私心牵着鼻子走,妄言妄行,自造恶果而不知,乃至糊涂一生。当一个人真正能明白这些道理,从而觉悟人生,立起正心,不断改造世界观,积累道德。当五德俱足,心阴驱散,冲破心中物欲之蔽,摆脱阴性气质之拘,使自家心中的道德复明,重新透射出无量的德道光炁物质之时,慧智随之而生,对天地人万物之理一目了然,处世应事自能自然入理,此时即是“明明德”之境了。
 
在亲民——“亲民”是在明德基础上的德行外用,是内修成就之后的展开,也是实践道德的目的之一。“亲民”有两层含义:一是亲爱自己身国内天地的众生,修心修德,以道光德能运转内乾坤,吸聚天光地炁,养育体内性体系统的众生,供给他们充足的道德食粮,使他们生命旺盛,具有无限活力,从而达到再造性命,并使之不断升华,煅造成为道德之容器,成为大道的工具。二是当自己心身内修道德的能量积累丰厚,心德光明,并以自身这种道光德炁投向人间,走入人群社会,亲近家人、乡人、众人、众生,并尽心尽力为之服务。这是明德立己以后,以仁善心、慈悲心、博爱心等十种善德心,外用到立人亲民的最终结果。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