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中,反映军事思想最丰富、衍化最复杂的要算是师卦了,特别是其中“**”这一爻说:“师左次,无咎”。这一条是由单兵战术动作发展为战略防御思想,后来又衍化为礼仪原则。“师左次,无咎”的原始含意是:位于左侧或驻扎在左方,则安全。引伸为:后退防卫,避敌锋芒。在冷兵器时代,士兵通常左手执盾用于防守;右手执刃,用于攻击。因此,当与敌对杀,持别是狭路相逢时,当然应靠近左侧的坡坎或崖壁,迫敌位于自己之右侧,便于右手执兵器击杀。据郭沫若考证,周代汉字“民”乃“有刃物插入左目而盲之”之形,就是一刃刺入左目的象形。反映古代战争中,将俘虏左眼刺瞎后,编入自己军队。外国也有类似情形,例如公元前12世纪,亚述的萨尔玛那塞尔一世,曾把14400名俘虏都弄瞎一只眼睛。左眼失明的士卒,在与对手交战搏斗时.当然更要尽量占据左测位置,便于有眼和右手执兵器击杀。这是古代士卒对战争经验的不自觉的运用,是产生《周易》“师左次,无咎”的最初实践依据。直至现代坑道内作战和巷战中,为便于右肩据枪射击和隐蔽身体,也是要求注意靠左侧和利用左拐弯。在这个问题上,可以说古今是同一个道理。 “师左次,无咎”是古代战争经验的提升和扩展,它与《周易》蒙卦第六爻的爻辞“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指敌情不明,不利于进攻,则以防御为有利)相结合,则成为完整的防御原则了。这个思想在《尚书》中发展为“罔或无畏,守执非敌”,意指不得有自认为无畏而存轻敌之心,宁可立足于敌人比我强大,我方不是敌人对手来作好防御准备。这显然是指挥要求,而不是对士兵的动员。到《孙子兵法》中,这个思想则完善为“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意指先以防御手段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等待和抓住可以战胜敌人的有利时机,去进攻战胜它,应该说,这是中国的“慎战”思想和积极防御原则的滥筋。
《周易》“师左次,无咎”在衍化发展中,成为居住、宿营和礼仪原则,如《老子》中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吉事尚左,凶事尚右”等,这是一种异化表现,完全失去了实践经验的价值,成为一种迷信。
三、《尚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一部经典,它的内容是殷周时代王室的诰命誓辞等。现流传的58篇,有一部分是真的,另有一分是东周时期的作品,还有一部分是战国至秦汉时期的伪作。但是即使作为当时的传说,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政治和战争形态。在殷墟《卜辞》和《周易》、《尚书》中所反映的军事思想,是研究《孙子兵法》产生以前,殷周军事思想的重要依据。从中可以概括以下几点认识:
第一、殷周时代战争规模渐大,一次投入兵力可达l0000多人,作战时间最长达200天,一次杀俘多达2000多人。有时是诸侯联盟作战。
第二,强调慎战,先防后攻,把保存自己放在首位。
第三,重视誓师,进行动员,标榜替天行道。
第四,重视选择战场,善于长途奔袭作战和埋伏战。如黄帝战炎帝的胶泉之战和黄帝战蚩尤的琢鹿之战。均为引退至游牧地区歼敌。武王伐纣则是千里奔袭。
第五,战术上出现左、中、有三翼战斗队形(《卜辞》有“王作三师,右、中、左”),方阵或集群战术强调保持战斗队形,甚至在有人逃跑时,也不得逾位追拿。单车战术,强调车上三人各守战位击杀或驾车。
第六,严格战场纪律,用重典治军。
第七,军事组织与生产组织合一,实行“耕战”政策。战时从“乡”、“遂”征集登入、雉众(即士卒)。
总之,这个时期军事思想,虽然有不少极为宝贵的历史遗产。但仍届于早期的、零散的、没有系统化的军事经验和理论表现。只有到了《孙子兵法》的产生,才完成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质的飞跃,形成对军事规律和战争指导的深刻认识相系统的理论原则。
(责任编辑:沧海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