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中比较重要的“三教”跟“九家”之外,其他如兵家、纵横家等等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学派。
孙子兵法
兵家和纵横家四个代表人物是一个师父带出来的两对徒弟:庞涓和孙膑,苏秦和张仪。兵家流传后代的代表著作主要是《孙子兵法》。《孙子兵法》对中国历代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被尊奉为“兵经”、“百世谈兵之祖”。历代兵学家、军事家无不从中汲取养料。历史上第一个为《孙子兵法》作注释的是三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孙子兵法》不仅是中国的谋略宝库,在世界上也久负盛名。在唐朝的时候(公元8世纪)传入日本,清朝的时候(公元18世纪)传入欧洲,在世界上广为流传。西方近代几部主要的军事研究经典,都是参照了《孙子兵法》或者受了《孙子兵法》的影响或启发的。英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坦言:他的军事著作中所阐述的观点,其实在2500年前的《孙子兵法》中就可以找到。他不仅为《孙子兵法》英译本作序,还在自己的得意之作《战略论》前面大段引述孙武的格言。法国的拿破仑将《孙子兵法》作为必备的兵书随身携带阅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威廉大帝悔说,如果早一点读到《孙子兵法》就不会战败了。《孙子兵法》至今已经被翻译成30多种不同的文字,有新闻报道说,1991年海湾战争的时候,美国给它的海军陆战队的军官们每人发一本英文版的《孙子兵法》,要他们在战场上读,自己去参悟。
1972年4月山东省临沂县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书《孙子兵法》为迄今最早的传世本,可惜为残简,不能窥其全貌。现存重要的版本为南宋宁宗时所刻《十一家注孙子》,经清代孙星衍校定考辨后,成了近世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最敷实用的读本。
孙子兵法
现在一般人认为的《孙子兵法》就是《三十六计》,那是历史的误会或者附会。《三十六计》的产生年代远远晚于《孙子兵法》。其实,《孙子兵法》是一部系统地阐述用兵之道和用兵之法的系统兵家理论著作,流传到现在的通行版本是十三篇。《孙子兵法》不仅仅是讲“兵法”,更重要的是讲“兵道”,即用兵之道,例如,兵道与天道、外交与战争、将帅与士兵、进攻与退守、用兵与用计等等,是一个十分严密的体系。例如,孙子认为:打仗是出于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于主,国之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