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经典著作—《武经七书》
《武经七书》又称《武学七书》,简称《七书》,它是我国第一部兵书丛编,是官方校刊颁定的军事教科书。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北宋元丰三年四月神宗下诏按定《孙子》、《吴子》、《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并雕版刊行,号称“七书”。当时组织校定“七书”的是国子司业朱服。校定《武经七书》的目的是为了兴武备、建武学、选武举。被校定雕版刊行后,颁之武学,做为培养军事人材和武举试士的依据、并且设置武经博士,为武学教授《武经七书》;《武经七书》中的《孙子》兵法,已做专节介绍,这里简单介绍其它6部兵书。
1、《吴子》
吴起撰。吴起,战国时期卫国左氏(山东定陶)人。曾任鲁国将军,魏国西河郡守及楚国令尹。是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军事思想家、军事指挥家。在历史上与孙武齐名。从书的内容看,可能是吴起撰写后,在流传中经过了后人整理而成。全书约5000字,共分2卷6篇。主要内容有以下4点:“先和而造大事”与 “战胜易;守则难”的战争,内修文德,外治武备的国防观,“料敌”,“应变”,“因形用权”的战略战术原则;“教戒为先”, “以治为胜”的建军思想。
2、《司马法》
司马穰苴撰。司马穰苴,其先人是救国公子完,与孙武乃是同族人。田穰苴,齐景公时人。经晏婴荐为将军,因功后任大司马。故称司马穰苴。至齐威王时,“齐威王命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号日《司马穰苴兵法》。因此,《司马法》并非出自于于田穰苴手撰。现存的《司马法》共有3卷5篇、其主要内容有:“正不获意则权,权出于战”的揭示战争本质的观点;“以战止战”的战争观;“天不虽负,落战必危”的战备观: “顺天、阜财、怿众、利地。右兵”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因素的思想。
3、《尉缭子》
尉缭撰。尉缭是战国时梁惠王时人,生平事迹,史无记载。《尉缭子》共分5卷24篇。其主要内容有:“天官时日,不若人事”的朴素唯物论的思想;“兵者,所以诛爆乱,禁不义也”的战争观;“兵者,以武为植,以文为种”,”武为表,文为里”的军事从属于政治的观点;“杀之贵大,赏之贵小”的治军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