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军事 >

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全解析之一:概述(三)(2)

2009-07-17 14:55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4 、《六韬》 吕尚撰。但据经学者们考证,否认是殷周之际的作品,多数认定是战国中后期成书的。《六韬》共分为6卷60篇。其主要内容有:“天下非一人

4、《六韬》

吕尚撰。但据经学者们考证,否认是殷周之际的作品,多数认定是战国中后期成书的。《六韬》共分为6卷60篇。其主要内容有:“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失天下”的贵民轻君思想;“全胜不斗,大兵无创行”,“无甲兵而胜”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杀一人而三军震者杀之,赏一人而万人悦者赏之”,“刑上极,赏下通”的治军思想;“军不举火,将亦不举”,“将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的爱兵思想;“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莫过狐疑”;“见利不失,遇时不疑”的思想等。

5、《三略》

黄石公撰。传说是黄石老人传授张良的兵书。但《汉书.艺文》未见著录,据学者们考证,《三略》成书时间可能在汉未至魏晋时期。全书共分上、中、下3卷,是我国最早侧重从战略上论兵的军事著作。其主要内容有:“庶民者,国之本”;“制胜破敌者,众也”;“以弱胜强者,民也”的民为本的思想;“柔能制刚,弱能制强”,“柔有所设,刚有所施,弱有所用,强有所加”的柔刚弱强兼用的思想;“恕己而治人”,“推惠施恩”,“以身先人”的治军思想;“圣王之用兵,非乐之也,将以诛暴讨乱也”的战争观。《三略》实质是作者为统治者治国治军提出的三方面谋略——上略、中略、下略。

6、《李卫公问对》

又称《唐李问对》,李靖撰。据有些学者考证认为应是唐代中晚期根据李靖《六军镜》》、《李靖手记》整理而成。《李卫公问对》共分上、中、下3卷,其主要内容有:“正兵变为奇,奇兵变为正”;“无不正,无不奇”;“奇正相变,循环无穷”,“奇正皆得,国之辅也”的用兵思想;“教得其道,则士乐为用;教不得法,虽朝暮责,无益于事矣”的训练思想。《李卫公问对》的长处是以古代兵书立论,用古代战例论证,然后引出自己的结论,较深刻地阐述了孙武、曹操、诸葛亮等前辈军事思想家的论述,并有所创新与发展。

《武经七书》所收的7部书,都是我国古代兵书的精华。这7部书被尊之为武经,可以看出它们在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自《武经七书》问世之后,已成我国历朝武学培养、选拔人才的基本标准。

(责任编辑:沧海月明)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