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文武兼施,恩威并用”的治军思想
“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将帅还没有取得士卒的爱戴和拥护就去惩罚他们,他们就不会心服,心不服就很难使用他们去作战。将帅已经取得了士卒的爱戴和拥护,而纪律不能严格执行,也不能使用他们去作战。因此,一方面要用体贴和爱护使他们心悦诚服;另一方面要用严格的纪律使他们行动整齐。这样才能战必胜。平素命令之所以能贯彻执行,都是由于将帅与士卒相互信赖的缘故。
5.朴素唯物论和原始辩证法思想
《孙子兵法》之所以具有极大的时空跨度,经久而不衰,与它反映的朴素唯物论和原始辩证法思想是分不开的。
兵法中反映的唯物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战争的认识,冲破了“鬼神论”和“天命论”;二是把客观因素作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基础;三是注意到时间和空间在军事上的作用。
1、重战、慎战、备战思想――――强胜论
正确的战争观是科学研究战争的基石。孙子鲜明的战争观是重战、慎战、备战思想。
(1)重战
《孙子兵法》开宗明义第一篇的第一句话就是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军民的死生,国家的存亡,是不可不认真研究的。)孙子处于春秋末期那个时代,当时诸候兼并,战乱频繁,战争不仅是维护国家统治,求其发展的手段,而且它关系到军民的死生和国家的存亡。《孙子十家注遗说》:“兵死于外,则国亡于内。是外之生死、系内之存亡。是故兵败长平而赵亡……。”长平之战,秦胜而赵败,秦国俘虏了赵国40万大军,不好处理,将其分成十个营,每营4 万,互相封闭,然后分批活埋在一个狭谷里(山
和平时期,我们有许多事情要做,但有一件大事不要忘记,就是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