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慎战
孙子重视战争,但他不是一个好战者。他对战争所采取的态度是慎重。他说:“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怒而兴师,将不可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这里孙子强调了两点:
一是“安国全军”必须慎战,“怒而兴师”“愠而致战”是兵家之大忌.
二是是否开战,和谁开战,什么时间开战,不应建立在国君、主帅的个人意气上,而应看“利”、“德”、“危”的条件,以利为主。
这样的经验教训在历史上也不乏其例:“彛陵之战”就是蜀国君主刘备为其弟关羽之死“怒而兴师”伐吴,结果被火烧连营七百里,在回成都的路上,病忿而死于白帝城。
(3)备战
孙子说“用兵之道,无恃其不来,恃我有以等也;无恃其无攻,恃我有所不可攻也。”(用兵的原则:不要寄希望战争不要爆发,而要立足于自己做好充分准备,严阵以待;不要寄希望敌人不会来进攻,而要依靠自己做好充分的战争准备,使敌人想攻不敢攻。)孙子所说的总体意思就是“有备无患。”
2、知彼知已,百战不殆――知胜论
孙子说:“知彼知已,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已,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已,每战必殆。’’(《谋攻篇》)(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就能百战百胜;不了解敌人,只了解自己,就可能胜负参半,既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每战必败。)。
学习“知彼知已”需把握以下几点:
(1)“知”的基本内容是“五事”“七计”
“五事”“七计”包括了进行战争主客观两方面内容。
五事:一日道,二日天,三日地,四日将,五日法。
孙子说: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一般说来,对这五个基本要素,作为指挥战争的人是不能不了解的。了解和掌握了它就能胜利,不了解不掌握就不能胜利)。
七计: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哪一方君主政治清明得民心?将帅有才能?占有天时地利?法令畅通?军队的武器装备精良?士兵训练有素?赏罚公正严明?知道了这七个情况,就能判断谁胜谁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