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军事 >

孙武:伟大的军事理论家,著千古奇书《孙子兵法》(2)

2009-06-29 09:52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朱桂林
公元前 506 年,楚国攻打已经归附吴国的小国——蔡国,给了吴军伐楚的借口。阖闾和伍子胥、孙武指挥训练有素的 3 万精兵,乘坐战船,溯淮而上,直趋

公元前506年,楚国攻打已经归附吴国的小国——蔡国,给了吴军伐楚的借口。阖闾和伍子胥、孙武指挥训练有素的3万精兵,乘坐战船,溯淮而上,直趋蔡国与楚国交战。楚军见吴军来势凶猛,不得不放弃对蔡国的围攻,收缩部队,调集主力,以汉水为界,加紧设防,抗击吴军的进攻。不料孙武突然改变了沿淮河进军的路线,放弃战船,改从陆路进攻,直插楚国纵深。

伍子胥问孙武:“吴军习于水性,善于水战,为何改从陆路进军呢?”孙武告诉他说:“用兵作战,最贵神速。应当走别人料想不到的路,以便打它个措手不及。逆水行舟,速度迟缓,楚军必然乘机加强防备,那就很难破敌了。”说得伍子胥点头称是。

就这样,孙武在3万精兵中选择了强壮敏捷的3500人为前阵,身穿坚甲,手执利器,连连大败楚军。旧历1128日攻入楚国的国都郢,楚昭王带着妹妹仓皇出逃。孙武以3万军队攻击楚国的20万大军,获得全胜,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

然而,这时越国乘吴军伐楚之机进攻吴国,秦国又出兵帮助楚国对付吴军,这样,阖闾不得不引兵返吴。此后,吴又继续伐楚,楚为免亡国,将国都由郢迁到都(今湖北宜城县东南)。

孙武在帮助阖闾西破强楚的同时,计划征服越国。公元前496年,阖闾听说越王允常去世,新即位的越王勾践年轻稚弱,越国国内不大稳定,认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便不听孙武等人的劝告,不等准备工作全部就绪,就仓猝出兵,想要击败越国。不料,勾践整顿队伍,主动迎战,两军相遇于吴越边境的李(今浙江嘉兴县西南)。勾践施展巧计,他派死刑犯首先出阵,排成三行,把剑放在脖子上,一个个陈述表演后,自刭于阵前。吴国士兵不知那是一个个罪犯,居然看得忘了神,傻了眼,越军乘机发动冲锋,吴军仓皇败退,阖闾也伤重身亡。

阖闾去世后,由太子夫差继承王位,孙武和伍子胥整顿军备,以辅佐夫差完成报仇雪耻大业。公元前494年春天,勾践调集军队从水上向吴国进发,夫差率10万精兵迎战于夫椒(今江苏吴县西南太湖边),在孙武、伍子胥的策划下,吴军在夜间布置了许多诈兵,分为两翼,高举火把,只见在黑暗的夜幕中火光连成一片,迅速向越军阵地移动,杀声震天,越军惊恐万状,军心动摇,吴军乘势总攻,大败越军,勾践在吴军的追击下带着5000名甲士跑到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市东南)上的一个小城中凭险抵抗,由于吴军团团包围,勾践只得向吴屈辱求和,夫差不听伍子胥劝阻,同意了勾践的求和要求。

随着吴国霸业的蒸蒸日上,吴王夫差争得了霸主的地位,夫差渐渐自以为是,不纳忠言。伍子胥认为:勾践被迫求和,一定还会想办法到以后报复,故必须彻底灭掉越国,绝不能姑息养奸,留下后患。但夫差听了奸臣的挑拨,不仅不理睬伍子胥的苦谏,反而制造借口,逼其自尽,甚至命人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在一只皮袋里,扔到江中,不给安葬。孙武深知“飞鸟绝,良弓藏;狐兔尽,走狗烹”的道理,于是便功成身退,悄然归隐,息隐深山,根据自己训练军队、指挥作战的经验,修订其兵法13篇,使其更臻完善。

果然不出伍子胥、孙武所料,越王勾践屈辱求和后,卧薪尝胆,立志复国。公元前482 年,越军乘吴军主力聚集黄池与中原诸侯盟会,国内兵力空虚之际,发兵袭吴,攻入吴国国都,吴国遭此刼难,便一蹶不振,由盛转衰,延至公元前473 年,正式被越国灭亡,夫差愧恨交加,自刎而死。

孙武出身军人家庭,又处于各个国家相互吞并、战火不断的春秋时代末期,从小就读了一些古代的军事著作,耳闻目睹战争的场景,接受了许多有关战争胜败的经验教训,并将自己的心得草就成篇,初步掌握了指挥战争的规律,因此就走出国门,接受吴国的邀请,当了军师,打了很多胜仗,使吴国很快强盛起来。后来,新王继位,骄傲自大,孙武便功成身退,整理修订《孙子兵法》。《孙子兵法》实为中华千古奇书,自问世以来,历来被奉为兵家宝典。《孙子兵法》也是深深扎根于中国的主流哲学,以自然科学为基础,以“成就人、成就事”为目标的应用科学。时至今日,更是成为各行各业必备实用手册,不仅可以启迪人作正向思考,更可以开发人的智慧。

(责任编辑:堇苓蒹葭)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