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军用道路
军用道路,是长城防务体系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说,障塞烽燧犹如武士身上所穿甲胄上零散的铁片,那么,军用道路则是将这些铁片串联并紧系的坚韧的韦带。
在整个长城防御体系当中,军用道路可能是最先完成的部分。
这是因为,数十万修筑长城的施工人员分布在连绵千万里的广阔地带,他们的给养输运不可或缺,而这就首先要求道路畅通。当长城防御体系初步完成之后,为满足皇帝巡边、大军出塞以及传递情报等方面的需要,也势必要对道路的平整和畅通提出较高的要求。
秦始皇在令豪恬修筑长城之后,又命他修筑了由九原郡(今内蒙古包头西)至国都咸阳的“直道”。根据调查,秦直道的许多地段残宽30--50米,能够保证车、步、骑混合编成的大军团顺利通过。沿途还设有兵站,既可贮存装备,又可驻屯军队,从而保证了随时以物资、兵力沿直道支援长城防线。
西汉时期长城沿线修筑军用道路的情况,史书中缺乏记载,考古调查所见遗迹也不多。但种种迹象表明,这一时期的军用道路建设,成就依然很大。
两汉前期,曾经数次缮治秦时的北边长城,这其中自然包括了对以秦直道为主干的军用道路的修整。汉武帝元光五年(前130年)夏,曾经“发卒万人治雁门阻险”。修筑道路应是这项工程中的主要部分。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又“行自云阳,北历上郡、西河、五原,出长城,北登单于台,至朔方,临北河。勒兵十八万骑,旌旗径千余里,威震匈奴”22。这表明,北边的道路已有适应帝王乘舆通过的规模。在汉武帝时期,汉军数次利用北边道路集结兵力,由北边各郡同时出击。特别是元狩四年(前119年)漠北决战的前夕,大将军卫青与骠骑将军霍去病临时调换出击地点,数十万大军的行动,如果没有畅通的道路系统作保障,是根本不可能顺利完成的。
河西走廊及西域地区的军用道路,大体上应和长城相并行。汉宣帝时,赵充国远在金城平羌前线,距离长安约10450汉里(约4200公里),但其上书在七日之内便可递交到宣帝手中,平均每日夜可传250公里。在当时的情况下,仅有良马而无良好的军用道路网络,是很难达到如此高的速度的。从居延汉简的材料中可知,修筑道路并保证其畅通无阻,是戍卒的重要职责之一,在当时,设有专职筑路养路的士兵,称为“除道卒”。E.P.T65:230简文曰:
车马中央未合廿步溜漉不可该简说明了对雨后养路的严格要求。而“中央”、“廿步”等,则反映出道路的规模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