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阿拉善右旗雅布赖山麓的56座烽火台群中,发现20多条石块铺设的道路,至今遗迹仍清晰可辨。它们分为上行道和下行道,路基各宽约6米,两道并行,将各个烽火台和障城连接起来23。雅布赖山位在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之间,在汉代并非防御的要害地段,但军用道路修治得如此之好,其他地区的军用道路的质量,自是可以想见了。
从以上对西汉王朝大规模修筑边塞情况的叙述当中不难发现,西汉王朝为构筑边塞,付出了人力、物力、财力诸方面的巨大代价。但是,作为冷兵器和生物动力时代的防御工程,边塞的构筑对巩固中原封建王朝的统治、保护广大农业地区人民生产与生活的相对安定,确实起到了其他防御手段所不能有的巨大作用。
这些作用,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西汉长城的修筑,对抗击匈奴及防范氐、羌等族的进犯具有重要作用,在军事上的意义十分重大。长城的最初兴建是为了战争防御,但西汉长城的修造则更侧重于对进攻的支持。西汉长城的兴建,包括对秦故长城的大规模缮治,几乎全是在汉王朝最为兴旺强盛的时期完成的,它更多地反映出了王朝开拓进取的姿态。检诸史实,可知西汉长城的兴建,往往是在某一重大战役获胜之后进行的,而某段边塞修筑完毕后,又常常进行新的战役,新近兴建的边塞,便成为汉军远离城墙的军事行动的有力支撑点,成为汉军作战逐次推进的出发基地。显然,汉武帝是把边塞的修筑纳入其反击匈奴、开拓边疆战争的总体战略之中来考虑的,因而它就具有其他时期修筑长城所不具有的军事上的主动意义和积极进攻的倾向。
第二,促进了长城沿线地区及西域诸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长城沿线地区,原来多是西汉王朝统治相对薄弱,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地区,而西域诸国,更是所谓“化外之地”。当汉边塞在这些地方构成军事防御线之后,不可避免地同时构成了经济、文化的传播线。边塞的施工及维护,大量戍卒及内地人口迁入边疆,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边疆地区社会状况的稳定。至于西塞及西域地区的亭障烽燧,对于汉文明的广泛传播以及西域诸国的归附,更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推进了欧亚交通及经济文化交流。自从张骞“凿空”以来,汉朝与西域便正式建立了使节往来的关系,西域都护府建立以后,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西域广大地区都归属都护管辖。中国大陆通过西域与中亚、欧洲地区进行着各种贸易活动和经济文化交流,形成了一条被称为“丝绸之路”的经济通道。为保障中外使节及商人的安全,汉政府凭借长城及亭障烽燧,设置许多关城或关卡,稽查行旅,维持秩序,从而保证了有关人员的人身安全并为他们提供了饮食供应和住宿地点,促使这个经济通道日趋繁荣。
(责任编辑:梦里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