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
刘基(1311—1375年),字伯温,与姜太公、诸葛亮一起被称为我国历史上的三大军师。在民间文学和说唱艺术中,刘伯温俨然是一个传奇,比张良、诸葛亮还要神通广大,甚至能未卜先知、洞察今古、呼风唤雨,乃神仙一般的人物,被称为“帝师”、“王佐”,有“前知八百载,后知五百春”之誉。这些夸张的赞誉当然有被民间神化的一面,但作为中国历史上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思想家,刘基确实曾经辅佐朱元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西平陈友谅,南定张士诚,开创大明朝一代江山。
落拓:大元朝的清廉小吏
刘伯温是浙江青田九都南田山武阳村(今浙江文成县南田镇岳梅乡武阳村)人,出生于世代书香门第的官宦家庭。其曾祖父刘豪,在宋朝中过进士。南宋王朝建立的时候,刘氏举家从江苏的丰沛迁到杭州,南宋灭亡后,又从杭州迁到青田县的山区南田。这个地方山青水秀,环境优雅,是读书的好地方。刘伯温的父亲刘爚(yue),中过举人,曾官任教谕(掌管文庙祭祀)。
文成县、青田县位置图
刘基故里之争:刘基故里南田镇原属青田县,新中国成立之后,因对行政区域重新划分,南田镇划归文成县。由此,引发了刘基故里之争。
在2006年农历六月十五刘基诞辰695周年的纪念日上,青田与文成争相为他操办起隆重的“生日庆典”:文成南田镇举行盛大仪式,迎接从杭州运来的刘基真身塑像,塑像高5米、重3吨;在青田,一场学术味浓厚的“刘基文化研讨会”也正式开幕。这场故里之争一直延续至今,没有定论。
刘伯温出生在这样一个封建知识分子家庭里,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封建传统教育。他三岁开始识字,五岁就能熟背唐诗,七岁时入私塾开始接受正规教育。刘伯温天资聪敏,过目不忘。据说他曾经在元朝大都的一家书店中翻阅一本天文书,翻过一遍之后竟然能够背出来,书店的主人便要将书送给他,他说:书已经在我胸中了,要书何用之有?这大概是发生在他参加大都科举考试时候的事情。
元朝元统元年(1333 年), 二十二岁的刘伯温满怀希望,信心十足的赴京赴考。按照元朝的规定,必须到二十五岁才能参加乡试,刘基在报考时虚报了岁数。虽然年龄上作了弊,但胸中拥有的却是真才实学。考试那天,他对各种试题,运用他深厚的文史知识和饱览的天文、地理、历法常识,一挥而就。结果进士及第,被传为美谈。比起科举之路的一番风顺,刘基的仕途却多显坎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