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功成名就之后的王翦却可以荣归故里,得以善终,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秦始皇的特意恩宠吗?史载,秦始皇“鼻梁过大、眼眉过长、肩胛耸起、声如豺狼” ,是一位“残暴成性、刻薄寡恩”的人,所谓“伴君如伴虎”,王翦是如何“伴”好这只“虎”的呢?
对于人君,韩非子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他说:“夫龙之为虫也。可扰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人有婴之,则必杀人。”大意是,龙属于虫类,可以驯养、游戏、骑它。然而在它喉咙下端有一尺长的倒鳞,人要触动它的倒鳞,一定会被它伤害。人君就像龙一样,他的下颌也长有“倒鳞”。
与韩非子差不多生活在同一时代的王翦,显然深谙“倒鳞”的道理。他的处世原则是:有功则已,不压群臣;惟王命是听,不议论王非;常思退而善知足,不过分计较名誉地位。正因为这样,他身为四朝元老,朝廷重臣,威信既高,人缘又好,旁人几无非议。历任相国,无论是范雎、蔡泽,乃至吕不韦,都对他十分尊重。当年向秦昭王献计捉拿范雎仇人,是王翦在军功之余修炼为人的典型例子。
在与秦王嬴政的关系上,王翦处理得尤为出色。当他攻下燕都之后,迅即上表告老还乡。当时统一大业可谓已经完成一半,但重头戏还在后头,他向秦王推荐由其他将领来完成。这种不欲争功的心态,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而当他再度出山,结束征楚大计后,无论秦王怎么劝,他都要彻底隐退了,丝毫不想去争那最后一抹战功。对于这样一位赤诚的老将,秦王还能说什么呢?
秦始皇对王翦礼遇有加,还有着更为心照不宣的原因。在如何伐楚的问题上,秦王曾一度犹豫。当他只有依靠王翦时,王翦非要60万军队不可,秦王只得答应。在送别的宴会上,王翦有一个匪夷所思的举动,他先敬秦王一杯酒,然后从袖口里掏出一张清单,上面写着要求秦王赐给他咸阳最好的田土几亩、最好的房子几所,等等。这样的要求,实在显得太小家子气了,秦王只觉得好笑。在出征的路上,王翦又连连派人去找秦王,时而要他给修一座花园,时而又说还想要个鱼池,全是些鸡毛蒜皮的事。
那么,王翦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他是真糊涂了吗?不是,他是要让秦王觉得自己确实衰老了,觉得自己确实小家子气了,只有这样,秦王才不会怀疑他有二心。试想,王翦一家伙带走60万军队,这几乎就是秦国的全部家当啊,要是他不伐楚,转过来反叛,那怎么办呢?所以这是秦王不得不提防的。王翦的做法正好打消了秦王的怀疑。
王翦的处世哲学使他得以全身而退,功德圆满。司马迁在《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写道:“王翦为秦将,夷六国,当是时,翦为宿将,始皇师之,然不能辅秦建德,固其根本,偷合取容,以至圽(mò)身。及孙王离为项羽所虏,不亦宜乎!”太史公的话自然有其道理,但要求英武一时的王翦“辅秦建德”,也实在有点勉为其难了。
(责任编辑: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