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赵郡李氏开基始祖,战国末期赵国名将,名列“战国四将”之首。然而,史书中却没有留下关于他的出生时间和出生地的记载。据专家推测,李牧应当出生于赵武灵王后期,即公元前300年左右,大约出生于今天的河北省邯郸市一带。
他指挥破袭匈奴的战役,是步兵大兵团对骑兵作战的经典战役,他也因此被奉为“匈奴克星”;他指挥的肥西之战,至今仍然是阻击战的范例;他本是保家卫国的忠臣,却被国家的主人以谋反罪赐死。
匈奴克星
关于李牧的青少年时代,由于缺乏史料记载,今天已很难考证。一般相信,李牧的先祖应该是来自晋国的望族,很可能是世袭理官职务的李离的后人。有些史料记载,李牧的父亲曾经担任过赵国的太傅,这与李牧出身于世家大族的说法不谋而合,也合理地解释了,为什么李牧在史书中甫一出现,便已经是镇守赵国北方边境的名将。
史料记载,作为赵国将军的李牧驻守在雁门关一带(位于今山西省代县),负责保卫赵国的北方边境,常年征战于今天的北京、张家口以西,河套、阴山以东的地区。当时,赵惠文王主政赵国,他一方面要与强大的六国争夺中原霸权,另一方面,却要面对来自北方匈奴的袭扰。赵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唯一一个腹背受敌,不得不两线作战的国家。这样,阻击北方匈奴的重任,就落在了镇守雁门关的李牧身上。而这一时期,正是北方匈奴崛起的开始。
雁门关李牧祠遗址。
雁门关,又称西陉关,位于山西省代县城西北约二十公里处,古时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的说法。传说,因这里山太高,大雁南来北往,只能从此关隘飞过,因此得名“雁门”。雁门关东城门外曾建有李牧祠,在抗日战争时期毁于战火。
为了专心致志地在南方与六国作战,赵惠文王给了镇守北方边境的李牧以很大的权力,李牧不仅可以主导军事,而且雁门关一带的地方事务也由李牧负责。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李牧虽然权顷一方,但是驻守雁门的赵国军队却不能让李牧高枕无忧。与骁勇善战的匈奴军队比较起来,赵国军队无论是单兵素质还是综合战斗能力,都有相当大的差距。不仅如此,赵国两线作战,粮草也成为制约赵国军队的重要因素。作为赵国北方门户的守卫者,李牧在积极做好军事斗争准备的同时,审时度势地提出了韬光养晦的政治战略。
政治上,李牧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利任命地方官员,鼓励这些地方官员积极开荒恳田,在保证地方百姓安居乐业的基础上,扩大财政和税收的来源。在巩固地方经济建设成就的同时,充盈战争的后勤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