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起看来,敌众我寡,且敌军占据天时地利人和。但本方并非没有优势,首先是将帅相互信任、同心同德、视死如归。而楚军则在本土作战,势必会为自己的家庭分心,且全军将士离心离德,缺乏斗志。在分析敌我形势对比之后,他最终作出决策,舍弃常规战术,出其不意,进逼楚国统治中心。他率军沿汉水而下,而后攻占水陆交通要冲邓(古国名,在今湖北襄樊市北,公元前678年为楚所灭),逼近楚国别都鄢城。白起剑走偏锋之举,令敌军疲于奔命,且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如汉水等流域的分割),使得大规模兵团作战难以实现,而楚国也就无法发挥出兵力上的绝对优势。白起牢牢抓住了战争的主动权,始终牵着敌人的鼻子走。楚军无奈,唯有退守鄢城,以期耗死秦军。敌人严防死守,仅凭数万兵力硬拼,显然并不明智。不能求助于自己,只能借助外力。于是他很快把主意打到了水攻身上。他先是命令部下在离鄢城约一百里处筑坝拦河,然而又秘密修筑一条百里长渠。万事俱备之后,他掘堤放水,滔滔洪水最终淹没了整个鄢城。一时间,鄢城变成了人间炼狱,楚国军民死伤不计其数。白起第一次伐楚,便收获了鄢城、邓、西陵等五座城池。
数月整顿之后,白起再度兴兵,顺势夺下楚都郢城。而后攻下夷陵,并一把火烧光了整座城市,就连楚国的宗庙也未能幸免。当时的楚国国君顷襄王仓惶东逃,迁都于陈(今河南省淮阳县)。此即白起第二次伐楚。二度伐楚之后,秦昭王出于全局考虑,召回了当时杀得兴起的白起。就当时的情形而言,白起一举灭掉楚国并非是没有可能,但是需要付出多少代价尚不得而知。况且楚国在数度打击之下,综合国力更是一落千丈,根本不可能形成对秦国的威胁。为了这么一个没落政权,付出那么大的心血,颇有点得不偿失。秦国目前最大的敌人乃是赵国,如何谋划击败赵国才是当时的重中之重。
图为屈原,正是在白起破楚之后,心灰意冷的屈原选择了投江自杀。
然而,由于白起迫切建功立业的想法,秦昭王最终还是勉强同意了他第三次讨伐楚国的计划。但也就是在他连克巫、黔中两地之后,再度阻止了他的行动。白起虽心有不满,但客卿范雎远交近攻之战略构想早已在秦昭王心中生下了根,与楚国同盟这才符合利益的需要。于是白起第三次伐楚再度中途而止。
虽然白起三伐荆楚未能最终灭亡楚国,但是白起作为统帅,充分展现出了自己大无畏的勇气、坚忍不拔的精神以及惊艳绝伦的领导才能。也正是在此次伐楚过程中,战功赫赫的他被封为武安君。然而这次战争也充分暴露出了他极度崇拜战争、崇尚武力的倾向,在某些行为上不免有些不择手段之嫌疑。当然,战争本就是极其残酷的,道德上的准则并不能完全应用于战争之上。
(责任编辑:七月倾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