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古遗址(位于今山西高平市)
至于白起为什么坑杀降兵,这恐怕要从多方面进行解释,而不能仅以人格卑劣这种主观色彩很深的结论孤而论之。其一,就白起一生来看,白起恐怕深受商鞅思想之影响,对战争、武力近乎完全的崇拜,而无尽的战争,亦使他的性格变得更加的偏执。他需要有一种情绪上的发泄;其二,白起其战争理念便是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目标,他之前的历次战争皆是以“全歼”、“斩尽”来形容,此次长平之战,他断不会放过敌人近四十万的庞大军队;其三,以秦国的统一大业为考虑,赵国是秦国最大的敌人,放过四十万的俘虏,此次战争的意义便完全失去。最大可能的削弱赵国恐怕是白起不得不达到的目标;其四,就以白起自己考虑,他一生战功卓著,未尝一败,任何一次普通的胜利已经不能满足于自己的胃口。于是他便一厢情愿地追求自己所谓的无敌之功,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他难免做出别人无法想象之举动。
无论是什么样的原因,长平之战注定成为白起的最后绝唱,这也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梦断杜邮
武安君白起军事韬略无双,然在政治谋略方面却并不尽如人意。其以军事角度考虑接连抗拒上意,拒绝出战,却不知自己早已突破了秦王隐忍之极限。从这种角度上讲,他被免爵并被赐死杜邮(今陕西省咸阳市附近),乃是其性格使然。
当然,白起为后人所诟病的杀虐过重、坑杀赵卒之举也是自己悲情结局的重要因素。虽然《汉书》将其定位为豺狼之徒过于主观,但是其言指白起“穷武极诈终致身被诛戮”却是字字如玑。尽管这由其战争理念所致,但是他双手沾满血腥乃是无法改变之事实,说他是杀人狂魔并非没有理由,报应之说也并非没有道理。
然而真正令他梦断杜邮,却是他无法回避的宿命。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也是那些功高震主的将相悲情结局的真实写照。
早在长平之战之前,白起已有被秦王束之高阁之意,其那武安君之封爵更已停留了近二十年。何也,威名太盛,功劳太高,秦王不能封也。从深层次意义上讲,(昭王五十年即公元前258年)白起最后被赐死杜邮乃是必然结局。其错并不在于应侯范雎,范雎更多是秦王决策之工具,过于拔高其在白起赐死一案中所起的作用,似乎并不合适。太史公所言“然不能救患於应侯”,显然意有所指。就如后世陈馀所言:“白起为秦将,南并鄢、郢,北坑马服,攻城略地,不可胜计,而卒赐死。何者?功多,秦不能封,因以法诛之。”
白起,为战而生,缘战而起,却非死于战场,悲哉!悲哉!
(责任编辑:堇苓蒹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