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号俑坑出土铜箭镞约40000余件,除2件铁镞、4件铁铤铜镞外,其余均为铜铤铜镞。铜镞是配合远射程兵器弓弩使用的。铜镞可分为大小两种类型。首呈三棱形,刃首的断面呈三角形,底有九边关。铤为圆形或三棱形。镞通长9.1~19.1厘米,其中首长2.6~2.8厘米,关长0.4~0.6厘米,挺长15~16厘米。镞首与铤接铸一起,铤上缠有麻丝插入苛内。三个棱脊的长度几乎完全相等,显示了工艺的精确和水平的高超。
秦军的三棱弩弓箭头取消了翼面,使射击更加精准。专家对这些箭头进行检测结果发现:箭头的三个弧面几乎完全相同,这是一种接近完美的流线型箭头。这种箭头的轮廓线跟子弹的外形几乎一样。有效的减低了飞行过程中的空气阻力。
这种古老的箭头和今天的子弹一脉相承。秦弩,连同它配备的弩箭,在那个时代很可能是技术含量最高的武器,它使秦军的攻击力大为加强。公元前214年,秦军发动了针对匈奴骑兵的全面战争。仅仅一年的时间,30万匈奴骑兵就被彻底击溃,黄河以南的大片土地重新回归秦国。
对马背上的匈奴骑手而言,弩是最致命的武器。中国兵书经典《武经讲义》中说:弩是对付古代游牧部落袭击最为有效的武器。青铜弩机的设计是一个惊人的成就,对于匈奴人而言,这种机械装置太复杂了,他们很难装配或仿制。持弩的秦骑兵射击的准确程度是匈奴人的弓无法相比的,匈奴人的皮甲也抵挡不住弩箭强大的穿透力。 在匈奴骑兵还没冲到眼前时,强劲的秦弩就密集准确地击中了战马和骑手。
五、仪仗之兵——青铜殳
秦俑三号坑还出土了30件青铜殳。殳是一种锤击武器,本为上古战车上必备的五兵之一。到战国末期,弓弩、戟、矛、戈等成为作战的主要兵器,殳有些则用来作为一种仪卫的兵器,称为晋殳。
与1978年曾侯乙墓出土之实战用殳相比(曾侯乙墓出土了7件实战用殳、14件晋殳。实战用殳上部有三棱刃、下部为带刺的铜球,可刺杀也可砸击;晋则无刃仅有铜套,两种殳兵的杆均为积竹木长柄),秦俑坑出土的殳便是这种晋殳,均为圆筒形,
首呈三角锥状,长约10.5厘米,径2.3~3厘米,深8.9厘米,用以装长木柄。此种殳应为秦始皇卫队的仪仗兵器。
(责任编辑:梦里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