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在边防线设置专门军区、以职业兵守卫边防的作法为以后各代继承。北魏在经过长期战乱后重新统一北方的同时,大致沿汉长城线布防,设置军府或军镇,实行军管统治,镇将“上马管军、下马管民”,是武将兼文官,实际和西汉初年文官兼武将的制度相仿。在北魏的统治稳定后,开始将很多军镇改为州郡,但仍保留沃野(今内蒙五原北)、怀朔(今内蒙固阳北)、抚冥(今内蒙四王子旗东南)、武川(今内蒙武川西)、柔玄(今内蒙兴和北)、怀荒(今河北张北北)6个军镇,号为“六镇”,沿阴山南麓大致形成一条东西向平直的防御线,作为防御正北面柔然部落侵扰的边防军区。另外西北的防御则保留敦煌、鄯善(今青海西宁一带)、薄骨律(今宁夏银川)等军镇。各镇设置镇都大将(镇主)为最高指挥官,镇下要地设置据点“戍”,由“戍主”指挥,往往兼地方的太守。“六镇”军人原来都是鲜卑部族兵,地位很高,但随着鲜卑族的两极分化,军官成为贵族,而士兵地位下降。自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魏鲜卑贵族迁往洛阳;镇兵则大量加入很多各族战俘以及罪犯,都被划为“营户”,世袭为兵,处于贱民地位。这种地位的反差成为后来六镇发动叛乱的导火索。
唐朝建立起空前强大的帝国,唐太宗时将全国划分为41个军区,各设置都督府,主管军事,和358个州的民政系统重叠。边防线设置了6个大军区,其中5个在北方,各设置“都护府”,统管军区内军民事务。从西而东分别为:安西都护府,设在龟兹,镇守天山南部及以西地区,以下设置龟兹、于阗、疏勒、焉耆4镇为军分区;北庭都护府,设在庭州,统领天山以北16个府、州;安北都护府,设在金山(蒙古科布多),下辖6部都督府,统辖广大漠北地区;单于都护府,设在云中(今山西大同),下辖3个都督府、14个州,统辖漠南地区;安东都护府,原来设置于朝鲜半岛,后来内迁到辽东(今辽宁辽阳)。南方设置安南都护府,设于交州(越南河内)。
都护府的军队大多征发当地各民族组编而成,仅在大战争情况下才由朝廷派兵。由于距离遥远,都护府有相当的自主权力,自行因地制宜组编边防军部队,一般以地名称呼,大的称某某军,小的称某某守捉、某某镇。
唐朝建国百年之后,契丹、奚等逐渐在北方兴起,吐蕃也从西向东扩展势力。唐玄宗时期重新部署边防,先是在北方设置左、中、右3大军区,各设大总管府,增加部署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