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军事 >

中国古代军队的军事部署之二:北方边防军(二)(3)

2009-07-16 16:48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1402年朱棣在经过残酷的内战登上皇位后,迅速开始削减藩王的护卫兵力。在5次劳而无功的“御驾亲征”漠北的同时,明成祖改变边防战略,划定北方边防

1402年朱棣在经过残酷的内战登上皇位后,迅速开始削减藩王的护卫兵力。在5次劳而无功的“御驾亲征”漠北的同时,明成祖改变边防战略,划定北方边防线沿大兴安岭、燕山、太行山、吕梁山口、经陕北高原沿祁连山北麓向西延伸至嘉峪关,沿线陆续修建“边墙”(习称明长城)。并在边墙一带陆续设置军镇,号为“九边”,即辽东、宣府、大同、延绥(榆林)、宁夏、甘肃、蓟州7个军镇,再加上靠近边境的太原与固原卫也称之为镇。明初原来设置的边卫都撤至长城以内,成为守卫长城的驻防军。长城外的防御依靠内附的蒙古部落。比如原来的大宁卫就移交给蒙古族的兀良哈部落,号为朵颜、福馀、泰宁三卫。后来将长城外各少数民族部落统辖于“奴儿干都司”之下,给各部族以“卫”的番号,共有384卫之多。如后来建立清朝的女真部落就曾被编为“建州卫”。

九边军镇各设置总兵,重要战略方向在几个总兵上设总制、总督。如“三边总制”统辖延绥、甘肃、宁夏3镇;蓟辽、宣大总督各统辖2镇等等。总制、总督有一定的临时处断权力,但和唐代节度使不同,九镇只是军区,没有干涉民政的权力。

原来明初的边卫士兵都是土著兵以及充军的罪犯,有战事情况下征调其他卫军,号为“客兵”。永乐年间,开始规定由内地军卫士兵轮流戍边,谓之“边班”。以后逃亡日甚,逐渐改为招募,兵员数额也逐渐减少。明初仅宣府一镇就有将近10万官兵。百年后官兵实有数6.69万,其中一半是招募的。

按照制度,各镇总兵官、总镇军统领正兵,副总兵分领3000为奇兵,又设游击分领3000兵员“往来防御为游兵”,参将分守镇各路东西策应为援兵。边防线上营、堡、墩、台都依据要紧程度部署士兵。平时应时常组织出塞巡逻侦察,清理道路,修建工事。但是到后来制度废弛,军纪涣散,战斗力极差。

尽管明代修建的砖石长城是历代最牢固的,部署的边防军也达到了数十万人,并且还装备了当时最先进的火器,但是这条边防线却是历史上最不堪一击的。蒙古部落及后来的满清都曾多次穿越这条防线,直逼北京城下,形成历代罕见的“边患”长期困扰局面。

满清皇朝是在统一蒙古各部后入主中原的,在很长的时间里,北方边境太平无事,清朝廷因此并没有在北方边境部署大量的边防军队。只是在与俄罗斯、西北一些少数民族发生冲突与战争时,临时组建野战军出击,集中兵力解决边境问题。仅在**地区驻扎了较多的边防军队。

(责任编辑:绵蛮)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