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军事 >

中国古代军队的军事部署之二:北方边防军(二)(2)

2009-07-16 16:48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以后在沿边都护府和原来的行政监察区“道”的基础上,将沿边的“道”组编为军区,设置“节度使”,作为皇帝的代表,执掌军政全权。北方设置8个节

以后在沿边都护府和原来的行政监察区“道”的基础上,将沿边的“道”组编为军区,设置“节度使”,作为皇帝的代表,执掌军政全权。北方设置8个节度使:原来的安西都护改为安西节度使,仍统4镇,常备军约2.5万人;北庭都护改为北庭节度使,统天山北路,2万人;河西节度使,设在凉州(今甘肃武威),防御河西走廊,隔断吐蕃和突厥,下辖8军、3守捉,有7.3万人;陇右节度使,设在鄯州(今青海乐都),防御吐蕃,下辖10军,7.5万人;朔方节度使,设在灵州(今宁夏灵武),下辖原来安北、单于2都护和3军、3城、3州,有6.47万人;河东节度使与朔方节度使并列,防备正北方向,设在太原,有5.5万人;范阳节度使,设在幽州(今北京),防御燕山山脉正北方向,下辖9军、9州,有9.14万人;平卢节度使,设在营州(今辽宁朝阳),下辖2军,以及原来的安东都护府,有3.75万人。西南地区设剑南节度使,防御吐蕃,有6军13州,3万多军队。

由于府兵制瓦解,为解决兵源,允许节度使就地征募组军。原来的都护出镇挂帅,回朝执政,到此时节度使大多为少数民族将领,长期任职。职业将领率领职业士兵,仅北方边防军就已超过了40万人,实力大于朝廷中央军集群。导致后来“安史之乱”的发生。

唐末藩镇之祸给宋朝统治者留下了太深的印象。因此北宋无所谓边防军,一律由中央派遣禁军轮流到边防镇守,而且为防止武将擅权,改派文臣挂经略使之类的头衔担任总指挥,武将不得掌握全局。北宋已丧失燕山山脉屏障,北方边界无险可守,只能以野战军机动防御,但这样的体制下,军队部署和调遣难以实现机动灵活,在面对辽、西夏的骑兵机动部队时,处处被动,处处挨打。

有的少数民族皇朝在入主中原后也遇到需要在北方边境布防的问题。比如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在入主中原几十年后,北方蒙古势力兴起,金朝被迫组建向北、向南两大战略方向的边防军,1161年后分别在泰州(今吉林乾安)、恒州(今内蒙正蓝旗)、丰州(今内蒙呼和浩特东)设置“招讨使”,统辖北部边境线上的军民。组建的边防军绝大多数是被金朝降伏的各部族军,甚至东北招讨使还有奴隶组成的“驱军”。

明朝建国后长期与蒙古各部落处在战争状态,经徐达等几次征战,北方边防线稳定于燕山北麓至阴山南麓,沿线从东往西设置军事据点,其中最重要的是辽阳卫、大宁卫(今辽宁宁城西)、开平卫(今内蒙多伦北)、大同卫、东胜卫(内蒙托克托)。这些据点一般有左、右两卫兵力,是防线上的核心据点。明初还曾企图以藩王镇守边境,北方自东而西封有宁王(即原大宁卫)、燕王(北平,今北京)、谷王(宣府,今河北宣化)、代王(大同)、晋王(太原)、秦王(西安)、庆王(宁夏,今银川)、肃王(甘州,今甘肃张掖)8位藩王,都配备了3卫军队为王府护卫,而且还有指挥驻军的兵权。其中燕王朱棣军事实力最强,北平一带部署有16个卫的兵力,而且还因在1390年征伐蒙古的战争中获得胜利,得以将超过万名投降的蒙古骑兵编入自己的军队。成为后来发动“靖难之役”的资本。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