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清朝统治者的设想,驻防八旗应成为各地机动野战军,而对于面上的控制依靠为数众多、但分散驻守的绿营兵。全国绿营兵的总兵力长期维持在60万人左右,全部分散驻守在各个州县,平均每一两个州县就有1个营的绿营驻军,营以下又分汛防守,通常全营分散到十多个塘汛,只能起到对付治安案件的警察作用,遇到大规模的骚乱,就要报请上级,调动集中掌握在总兵、提督的“协”,或本省巡抚,总督处的“标”那几个营。协、标也只有两三个营的兵力,和驻防八旗相比,也形成不了太大的威胁。在发生大规模地方骚动的情况下,假设地方绿营兵不足以应付时,给予决定性打击的力量可以来自驻防八旗。但是这一战略构想在清初不久就显示出其脆弱性,八旗兵战斗力随着进城享乐而迅速降低,根本就实现不了预想的机动野战军作用,能应付防守驻防城市已属不易。最后只能依靠从各地抽调绿营兵来临时组编野战军。这样就不可避免的带来反应时间太慢、临时组编的军队战斗力不强,尤其是被抽调的地方军队实力薄弱、容易成为内地起义军下一轮作战目标的致命弱点。在清初应付边境问题时,这一弱点还不至于导致全面的失败,但到清中期镇压白莲教起义时,这一弱点已是暴露无疑。
根据茅海建《天朝的崩溃》一书的研究,在1841年鸦片战争爆发后,清朝廷先后从内地各省抽调绿营兵来组成与英军作战的机动部队,前后总共抽调了19拨,总兵力约5.1万人,每拨援军到达前线至少也要1个月,最远的3个月才赶到。为了这些调动开拔朝廷花去的经费达到2500万两银子,比英方跨半个地球来中国作战的费用(直接战费约合900万两银子)要多了近两倍。可见清朝的这种地方军体制根本就无法应付大规模的战争。在10年后爆发的太平天国战争中,清朝原有的军事体制全面崩溃,又回到历代末期的惯常的做法,要求各地自行组建“勇营”军队来扑灭农民起义烈火。而著名的湘、淮等军系也以此而登上历史舞台,在逐一击败各地反清武装的同时,也逐渐发展为强大的政治势力,威胁到清朝的统治。
(责任编辑:七月倾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