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基本内容
1.战争的起源、性质和作用
战争的起因。《吴子》兵法认为:“一曰争名,二曰争利,三曰积恶,四日内乱,五曰因饥”。就是说引起战争的原因有五个方面:一是争夺霸主地位;二是争夺土地、财产和人口;三是积恨深怨;四是国家发生了内乱;五是国家发生了饥荒。战争的性质。《吴子》》兵法指出:“一曰义兵。二日强兵,三曰刚兵,四日暴兵,五日逆兵”。即禁暴除乱,拯救危难的军队叫义兵;仗恃兵强,征伐列国的军队叫强兵;因君王震怒而出师的军队叫刚兵;背理贪利的军队叫暴兵;不顾国乱民疲,兴师伐众而出征的军队叫逆兵。战争的作用。《司马法》中指出,“是故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尉缭子》则明确指出,“故兵者,所以诛爆乱,禁不义也。”
2.战争与政治
《孙子兵法》指出:“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尉缭子》指出,“兵者,以武为植,以文为种;武为表,文为里”。《淮南子·兵略训》指出,“兵之胜败,本在于政。……为存政者,虽小必存;为亡政者,虽大必亡。”《司马法》指出:“以义治之之谓正,正不获意则权,权出于战争,不出于中人”。意思是说采用合于正义的措施治理国家,这是正常的方法。用正常的方法达不到目的就采取特殊的手段,特殊手段是以战争方式表达出来的,而不是以和平方式表现出来。
3.战争与经济
经济是战争的物质基础,战争是以巨大的物质消耗为代价的,这一点我国古代军事家认识是比较深刻的。《孙子兵法》指出:“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因此,又指出“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春秋时期的管仲也曾较深刻的论述:地之守在城,城之守在兵,兵之守在人,人之守在粟。因此,他明确指出:一期之师,十年之蓄积弹;一战之费,累代之攻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