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嘉靖(公元1522-1566年)初年,而立之年的袁西堂跟随父亲袁世祥先在苍梧绒圩(今苍梧龙圩镇)粤东会馆旁租赁房子住了一段时间后,便移居藤县濛江圩。濛江圩为藤县西北部水陆集市,濛江河与浔江(藤江)交汇于此,北通永安州(今蒙山)、荔浦县,西上浔州(今桂平)、柳州、邕州(今南宁)等地,东下梧州、广州,也是两粤要冲之地。袁西堂看中濛江圩,除了商贾云集、经商便利外,最重要的是濛江地形奇胜,圩后沃野百里,群峰环峙;圩前大江横流,江中水道狭窄,怪石耸立、嶙峋参差,江面经常云封雾锁、惊涛拍岸。浊浪排空。
原来,南汉时期龚州(今平南)鹏化白马里当真出了位状元梁嵩。白马就坐落在辰岭、状元河和西江的交界处,有圩原名东濠圩,意即该地东边有条深河沟,这是一个古老的小圩。白马里北山南江,中有十余里平原,东濠河蜿蜒其间,周围峰峦起伏,有的如笔架,有的如文榜,有的如龙楼宝殿,姿态秀美,惹人喜爱。梁嵩,字子高,又字仲邱,五代十国南汉白龙元年(公元925年)赴广州应乙酉科会试高中,殿试以一首《赋荔枝》诗:“露湿胭脂拂眼明,红袍千裹画难成。佳人胜尽盘中味,天意偏教岭外生。桔柚远惭登贯籍,盐梅应知共和羹。金门若有栽培地,须占人间第一名。”皇帝吟之赞赏,点其为状元,授官翰林学士。梁嵩因不满南汉皇帝刘龑的暴虐,辞官回龚州(平南),行前向皇帝请求免除龚州一年丁赋。回到东濠河时,适逢山洪暴发,马惊船翻,梁嵩溺水身亡,马则游上岸,长嘶三日三夜,不吃不喝而亡。后人改东濠圩为白马圩,东濠河为状元河(又称白马河),在圩边建白马庙纪念状元梁嵩,后改称状元庙。
一日,风和日丽,袁西堂父子来到江边察看木材,突然风云变色,骤雨疾至,让人仓皇不及躲避。雨中,江中现出一道艳丽彩虹,灿烂夺目,此时,对岸临汪不远的岸边,稳隐隐约约看见一匹高大的白马在那里闲游。骤雨消停,白马仰天作长啸状,即隐没其踪迹。目睹此白马显迹奇观异象,袁西堂暗暗记住白马出没地址。
翌日,袁西堂与子即过江勘踏,见其地隆起一小山丘,居高临下,形势壮观,令人心旷神怡。隔江远望,平原开阔,笔架山,马鞍山、文榜山都遥遥朝来,近观江水,急流旋转至白马滩顿然平缓,广阔如湖,平静如镜;后面峰峦起伏,如蟠龙盘踞守护,隔江又有一神山将江水去路拦住,不见去水,正合风水诀中“下关收断源头水,儿孙买尽世间田”之说。见其地形绝胜不凡,确有奇特之处,甚合定居心意。人到村中询问,知是村里富户何家桑园地,袁西堂便向何家提出购地之意,但何家并无卖地之念。
恰巧何家有一女年已稍长,却不欲远嫁,尚待字闺中。袁西堂闻言喜出望外,以为神旨,此时袁子鹏已合婚龄,遂向何家握亲,并要求何家转让河边园地建房以作千秋基业。何家见袁氏父子经商有成,口碑也好,又愿落籍于此,与上门为婿无异,便欣然应允。于是,袁西堂父子便在白马显迹之地建筑宅院,命名“任天居”、“乐性堂”。一位商客见此堂名书法,笑道:“此‘乐性堂’写法似是‘乐牲堂’了。”袁西堂含笑答道:“正有此意!”他就是要将白马隐迹之意寓于堂中。之后又选择良辰吉日,迎娶何家女儿过门成亲。此便是《袁氏族谱》载袁西堂、袁子鹏父子“慕白马名胜,卜居于此”落籍“藤县四十三都白马汛”莲塘村的缘由。
此后,袁子鹏妻何氏又生了三子崇煜。袁西堂连得三孙,自然乐不可支。
(责任编辑:南有乔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