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常受小人的算计;智者,常受庸人的排挤;勇者,常受呆人的妒忌;廉者,常受到贪人的打击。
在中国历史上,仁智勇廉的贤德之士常常得不到善终,火热大片的《投名状》中的三兄弟也刚好印证了这个道理。
袁崇焕和韩信都以仁智勇廉的高尚品格,成为后世仰望之楷模。前者,因为皇太极的反间计惨遭磔刑,含冤离世;后者被吕后骗入朝中,在长乐宫的钟室里结束了生命。
袁崇焕的悲剧结局也让人逐步进入那个金戈铁马的时代。
明崇祯三年即后金天聪四年(1630年)八月十六日(公历9月22日)这一天,中国的天庭上,一颗星辰陨落。明兵部尚书、蓟辽督师袁崇焕惨遭磔(zhé)刑。这不仅是袁崇焕个人的悲剧,更是大明皇朝的悲剧。
在明亡清兴的历史上,明朝为辽东边事错杀了两个人:一个是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另一个是蓟辽督师袁崇焕。万历朝误杀了塔克世,崇祯朝错杀了袁崇焕,从而引发出一连串的历史事变:前者,努尔哈赤含恨起兵,成为明亡清兴的历史关节点;后者,朱由检自毁长城,加速了明朝的灭亡。《明史·袁崇焕传》说:“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
平台落狱,反间计离间君臣
明崇祯二年即后金天聪三年(1629年)十二月初一日,崇祯皇帝在北京紫禁城平台,召见袁崇焕,传谕是要“议军饷”。
袁崇焕当时的职务是:明朝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蓟辽督师。袁崇焕负责抵御后金军队南进,守卫山海关,保卫北京城。袁崇焕的驻地在宁远(今辽宁兴城)。袁崇焕到了平台之后,崇祯皇帝并没有同他议军饷,而是当即下令将他逮捕下狱。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话要从头说起。这年十月,后金天聪汗皇太极,亲率八旗大军和蒙古骑兵,绕过袁崇焕的防区,就是关(山海关)宁(宁远)锦(锦州)防线,通过蒙古,突破长城,攻陷遵化,直逼北京。袁崇焕巡视到山海关时,得到了皇太极进攻北京的军报。他心焚胆裂,急点九千兵马,“士不传餐,马不再秣”,就是行军途中兵不再吃饭,马不再喂草,赶在皇太极之前,到了北京广渠门外。
时值寒冬,大营露宿,缺乏粮料,兵饥马饿。而袁崇焕率领援军,在这样极度不利的情况下,背依城墙,先后在广渠门外、左安门外,打退皇太极军队的猛烈进攻。袁崇焕身先士卒,策马迎敌,甲胄上布满箭镞,如刺猬皮一般。当时的场面,马颈相交,挥刀厮杀,险象环生。一个后金军勇士一刀砍向袁崇焕,幸亏袁崇焕手下的副官用刀一挡,才使他幸免于难。
皇太极与袁崇焕有着难解的仇恨。想当年,他的父亲努尔哈赤就曾受挫于袁崇焕固守的宁远城下,百战百胜的神话就此破灭,不久郁郁而终。还有说法认为努尔哈赤是在宁远城下被袁崇焕的红夷大炮打伤后饮恨而死的。后来,决心雪耻的皇太极又在宁锦战场上败给了袁崇焕。两次兵败的奇耻大辱,父亲丧命的深仇大恨,使得皇太极不能善罢甘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