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看上去很美——孙元化的军事改革
明朝初年,采用的是卫所世兵军制,军人是世袭的职业,同时军队靠自己屯田解决给养,朱元璋曾自豪地说,大明百万军队不用国家出一分钱,这样做的确使军队能长期驻扎并缓解国家后勤保障压力,因为军人大多是来自农民的壮劳力,这一做法是可行的,尤其是在边塞地区,加上世袭的卫所军制,使边防军依靠屯田一代又一代的守边,确实起到了稳定军心安定边疆的作用。但从明朝中期开始,军队的腐败使卫所军几乎毫无战斗力可言,而朝廷为了防止军队兵变,采用文官带兵,并把军权牢牢控制在国家机器手里,所谓“将不专兵,兵不私将”。却使得军队训练、指挥、作战能力极其低下,面对海盗式的倭寇竟然都十战九败,嘉靖年间,戚继光在朝中重臣的支持下,开始了新的募兵制,招募强壮的民众发以高额的饷银成为雇佣兵,这样士兵不用再屯田种地,一心一意的参与军事训练和作战,拿着朝廷的饷银,也会全力为朝廷卖命,戚家军成为募兵强大战斗力最直接的体现,然而,募兵制的弊端在于,它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和正常的国家财政体系作为后盾,在嘉靖时期的明朝,正是朝中有着张居正等一批能臣将国家的财政打理得有条不紊,才能使戚继光、谭纶等名将放手改革训练军队,使得这一时期的明军焕发了战斗力,而到了明朝后期,政治上腐败,土地兼并严重,皇帝奢靡挥霍无度,地主官僚等侵吞大量土地却不纳税,使明朝出现了财政危机,而财政的危机使军队的开支全转嫁到了老百姓头上,老百姓对军费的负担日益沉重,虽然有连绵不断的自然灾害,苛捐杂税却有增无减,终于激起了全国规模的民变,而政府官员的腐败也影响到了军队,军官克扣军饷、冒领空饷都成了司空见惯的事情,辽东战事开始后,本来就是为了赚卖命钱而被招募来的士兵,却领不到军饷,士兵闹饷而发生的哗变、逃亡层出不穷,连最前沿的宁远、蓟镇也不例外。
孙元化训练的辽东兵正是这样一群募兵,辽东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东北地区,地动天寒的气候,造就了勇敢粗犷的民风,无论是辽东的原住汉人,还是关内为生活所迫迁居到此的移民汉人,都很快在与自然环境的奋斗中同化了,辽东是多民族的聚居地,有明一代战事不断,又使得辽人个个勇猛善战,后金侵占了辽东大部分地区后,实行了野蛮的民族压迫政策,汉人几乎都成为了奴隶、农奴,因此辽东的汉人对后金有着刻骨的仇恨,勇敢和仇恨可以造就最好的战士,而辽东土地肥沃适合屯田,可以自行解决军队的一部分给养,这也就是孙元化首倡、袁崇焕倚重“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策略的原因,可以说这一举动是正确的,征召辽人为兵作战,在辽地屯田养兵,以战养战,这样就把原先需要全国总动员的战争变成了局部动员的战争,即使相持不下,对全国的影响也会大大降低。孙元化以及他的老师徐光启的想法是,像当年戚继光那样,训练一支新军,虽然人数不一定很多,但装备精良训练有素,能在关键时刻为帝国力挽狂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