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刘备实施的是曹操、刘表双轴心战略。他就像一个从地球飞到月亮上去的宇航员,先不得不绕地球飞行,一旦翅膀稍硬就摆脱曹操,绕刘表飞行,然后登月,筹划反攻地球。诸葛亮是第一个识破刘备用心的人,他在隆中说应先取宗亲刘表、刘璋,实际就是刘备的本意。所以刘备在表面强烈反对的情况下,还是拜诸葛亮为军师了,他要的就是这样一个知心人、狠心人。
刘备的“三高”策略和行动证明,他的确具备获取刘家政权的资格,将刘协、刘表和刘璋一一取代是属于合理禅让、优胜劣汰。(注:皇叔比皇帝高一辈,相当于部分取代了刘协的光环。)
然而,刘备顶多只能算刘家的超人,走出刘家,他就卡壳了。不要说他的义和勇都是从他姓所借,就是合在一起也超不过曹操和孙权,还不得不求助于徐庶、诸葛亮和庞统。一个人的手足勉强可以移植,思维器官就不能移植了。移植后还是自己么?那么一个头脑和手足都不健全的家伙有什么资格获得全中国皇帝的连任呢?所以,诸葛亮等刘备折腾够了,东征行将失败时,才说:“汉朝气数休矣。”“篡逆刘汉”从此也成为了他名正言顺的事业。诸葛亮的伟大之处不是愚忠,而是像他的名字一样,追求明、亮。
三、四谋士对四刘玩交叉“盯防”
《三国演义》中有四位关系非同一般的谋士:程昱、徐庶、诸葛亮、庞统。
他们不但与水镜先生司马徽都有过交往,还不约而同地以才识相差“十倍”自谦。如程昱说徐庶十倍于自己,徐庶说诸葛亮胜自己十倍,诸葛亮又说庞统强自己十倍。这种说法一再出现就不得不引起我们注意了。其实,他们就像刘室的宗亲、诸葛的同姓兄弟、刘备的异姓兄弟、曹操的同/异姓混合兄弟(夏侯)、孙氏父兄、司马家族一样,他们是属于同门校友类型的集团。只是合作形式隐蔽,仅仅体现在精神层面。
那么,他们有什么样的精神追求呢?先反曹,后反刘!从哲学上说,他们是先借儒家反法家,再用“儒法混”反儒家。他们的十倍差异则表现在:一、时间差。高人往往眼界远,能沉得住气,出道较晚。他们四人的出场顺序也正是昱、庶、亮、统。二、空间差。高人往往控制能力强,管理范围大,所以有十里之才,百里之才,千里之才等说法。他们的初始战功也的确如此,程昱取东阿县,徐庶取樊城,诸葛亮取荆州,庞统取西川。但我们很容易发现,程昱和诸葛亮的终生成就要远大于徐庶和庞统。这是何故?原来他们还有第三方面的差异——阴阳差。前面“十倍”说的都是表面的毕业考试成绩,我们可以称之为智谋或阳谋。但在实战中还有违背忠孝、信义等不择手段的权谋或者说阴谋。四人中阴谋只分两等,诸葛亮为上等,程昱为下等(这里的讨论不包括司马)。诸葛亮智谋不及庞统,但权谋比他高;程昱智谋不及徐庶,但权谋高。玩智谋者忠顺,玩权谋者逆反。
俗话说,兵不厌诈。孙子甚至说自己的阳谋也皆为诡计。可见阴、阳就像忠、逆一样,本没有优劣之分,关键在于均衡掌握,合理运用。准确说阴谋还属于攻心术的范畴。然而,在阳尊阴卑的封建社会,阴谋是从老师和书本那里学不到的,只能靠自我参悟、自主研发。可一旦拥有就能出奇制胜,改变自己的命运。程昱和诸葛亮就是因为阴阳兼通而从排名榜中脱颖而出了。《三国演义》有个特点:计划赶不上变化,事在人为,明天总是新的。此亦现实世界的魅力所在!
再来看看“四谋士”与“四刘”的盯防关系。我们知道四刘地位从高到低是刘协、刘表、刘璋、刘备(其中刘表的荆州虽比益州面积小,但地理通坦、中枢,权位也就稍高)。实际能力则相反,是备、璋、表、协,从他们拥有过的地盘大小和灭亡顺序也能反证他们的实力。四人的相互关系则是:地位高的先期看不起地位低的,后期又求助于地位低的;能力强的先期不帮助能力弱的,后期又想取代能力弱的。
四谋士由于存有隐性的阴谋、阳谋差别,所以他们与四刘并不是一级盯一级的关系,而是交叉盯防。比如攻心专家程昱提前看出了刘表的枯朽,阳谋士徐庶则反应慢一些(他最初准备投靠刘表就是想帮刘表取代刘协)。比如诸葛亮也提前看到了刘备的不足,而庞统一时则没看太清。这样,盯防关系就变成了程昱盯刘协、刘表;徐庶盯刘协;庞统盯刘璋;诸葛亮盯刘璋、刘备。
不过事情总是在变化,实战中还演化出了“二过一”和“一打二”等技法。《三国演义》,你不要太精彩!
(责任编辑:南有乔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