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齐桓公拜管仲为相,君臣同心,励精图治,对内整顿朝政、例行改革,对外尊王攘夷,存亡续绝,终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春秋五霸之首的伟业。霸业的取得与桓公的开明和管仲的谋略是密不可分的,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起用了一批各有所长、尽忠职守的出色人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桓管五杰”。
早在齐桓公不记一箭之仇,欲拜管仲为相时,管仲便提出:“建成大厦,决不能单凭一根木材;汇成大海也决不能仅靠几条涓涓细流。君欲成就大业必须任用五杰——举动讲规范、进退合礼节、言辞刚柔相济,我不如隰朋,请任命他为大司行,负责外交;开荒建城、垦地蓄粮、增加人口,我不如宁戚,请任命为大司田,掌管农业生产;在广阔的原野上使战车不乱、兵士不退,擂鼓指挥着将士视死如归,我不如王子城父,请任命他为大司马,统帅三军;能够断案合理公道,不杀无辜者,不诬无罪者,我不如宾胥无,请任命他为大司理,负责司法刑律;敢于犯颜直谏,不避死亡、不图富贵,我不如东郭牙,请任命他为大谏之臣主管监察谏议。想要富国强兵有这五位就足够了,想要成就霸王之业,还要有我管仲在这里。”桓公听从管仲建议,令五人各掌其事,并拜管仲为相,组成了强有力的领导集团。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领导集团决策英明,深得人民拥护。
史书中王子城父和宾胥无的记载十分有限,因而除了从管仲的分析评价中对他们的性格特点窥得一斑外,我 们对他们的生平事迹知之甚少。而隰朋与宁戚则于史有载,留下了鲜活的人物形象。
隰朋是齐庄公的曾孙。出身于贵族世家的他自幼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从而知书达理,聪敏大方。再加上他的口才很好,又周到细致,尤为擅长待人接物。管仲正是根据隰朋的这一特长,建议桓公任命他为“大行”,即外交大臣,这是非常重要的一职。当时周室衰微,天下纷乱,齐国欲称霸就必须担当起尊王攘夷的重任,赢得周王朝的信赖并在各诸侯国中树立起自己的威信。因此,齐国的对外政策、外交活动的成功与否对霸业的取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隰朋十分胜任“大行”之职,成为春秋时期著名的外交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