隰朋对齐国外交政策的制定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桓公也十分尊重他的意见,曾对管仲、隰朋二人言道:“孤之闻二子之言也,耳加聪而视加明”(《管子·戒》)。隰朋在齐国的外交方面还作了大量实际性的工作,贡献巨大,最令人称道的是平晋之乱。前651年,齐桓公召集葵丘之会后不久,晋国发生内乱,隰朋统帅诸侯联军平定晋国之乱,与秦穆公之军共纳晋公子夷吾于国,是为晋惠公。还代表齐国主持了晋国与戎狄之间的谈判,以抵御威胁中原的外来侵迫。他又会合诸侯筑城于缘陵,把倍受荆楚淮夷侵迫的杞国迁至那里安置。这些都充分显示了齐国的实力与作用,巩固了其霸主地位。
对隰朋最了解,因而对他的评价也最全面公允的莫过于管仲。据《管子·戒》篇记载,管仲病重,桓公前去探视,询问万一其病不治,谁是接替相职的最佳人选。管仲答道:“隰朋可以,隰朋的为人,眼光远大而能虚心下问。以善胜人,不一定能服人;以善陶冶人,没有不服之人。对于国政该不管的不管,对于家事不必知的不知,这只有隰朋能够做到。且隰朋的为人,在家不忘公务,在公门不忘家事;事君无二心,也不忘自身;用齐国的货币救济过路的难民,受惠者却不知道是他做的。隰朋是大仁大德之人。”“我认为能根据变化的形势与百姓共荣辱,然后能使国家长治久安的,还是隰朋啊。”
“宁戚饭牛”的典故为后人津津乐道,成为齐桓公礼贤下士、选贤任能的范例。宁戚本是卫国人,他聪慧好学、抱负远大。但当时卫国内乱外患连绵不断,宁戚家破人亡,无所归依。空有满腹才华却苦于无处施展的他听说齐桓公好贤纳士,便决定前去相投。他扮成行商,赶着牛车来到齐国,夜宿于齐都郭门之外。恰逢桓公外出途经郭门,正在车下喂牛的宁戚击牛角而歌。桓公十分惊奇,以为他是个人才,遂起用宁戚。后来根据管仲的建议,令宁戚掌管农业生产,当时,在“地泻卤”的齐国,农业是一个薄弱环节,但又是一国经济的基础。在宁戚的管理下,齐国农业发展很快,并且还总结出了许多非常有价值的生产经验和管理思想。宁戚可谓年轻有为、事业有成者。在一次宴会上,鲍叔牙特意为宁戚祝酒道:“使 宁戚勿忘饭牛车下也。”提醒他要谦逊,不能居功自傲。宁戚时时以此自警,始终保持着谦虚谨慎和廉明的作风,深受人民拥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