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龙湾之战的战略布局
无论怎么躲避,朱元璋和陈友谅对决的这一天终究会到来,这也是他们双方的共识。
至元十九年(公元1359年),陈友谅已经完全控制了天完国,他的兵比朱元璋多,训练水平也比朱元璋的士兵高,更要命的是,他的长处正是朱元璋的短处——水军
11月,常遇春率部攻克池州,陈友谅派兵来夺,但事情泄漏,徐达和常遇春在九华山下设伏,打败了陈友谅的军队,俘获了三千人。常遇春将三千俘虏处死,以作为向陈友谅的挑衅。
陈友谅知道此事后,大为震怒。至正二十年,陈友谅率领十万精兵和庞大的舰队向应天(当时南京名)进发,并在攻击前通知了张士诚,让他夹攻朱元璋。
当朱元璋得知陈友谅率领大军攻击时,陈友谅的舰队已经攻占了军事要地采石(今安徽省马鞍山市西南),随后又迅速的攻占了应天的门户太平(今安徽当涂)。至此,应天已暴露在来势汹汹的陈友谅眼前,应天保卫战正式打响。
朱元璋在制定作战计划时考虑到自己的水军不如陈友谅,他决定把陈友谅诱上岸来,引他进入预定地点,设伏打他。他分析了陈友谅水军的进攻方向,认为陈友谅的水军一定会经过长江,进入秦淮河并直抵应天城墙之下,在这条水路上,战船唯一的阻碍是长江到南京西城墙的三叉江上的一座木制桥,这座桥的名字叫江东桥。如果陈友谅走这条路,朱元璋的军队将直接面对汉军的可怕舰队,所以不能让陈友谅走这条路。
朱元璋为陈友谅的汉军选定的墓地是龙湾。龙湾有一大片的开阔地,汉军到此地只能上岸,而自己的军队能利用当地的石灰山作屏蔽,随时可以在后面突袭汉军。这里是最好的伏击地点。
他命令部将杨靖、赵德胜、常遇春、徐达带领部队埋伏在龙湾和南城,并留下一支引诱部队在岸边驻守,一旦汉军进入伏击圈就进行攻击。他本人则带着预备队驻扎在西北面的狮子山,作为最后的决战力量。
这个作战计划的一切前提是,陈友谅肯放弃水路,由龙湾登陆攻城。但朱元璋又如何能够肯定陈友谅会走龙湾呢?
事实证明这是朱元璋一个战略意义上的阴谋,他一直留有一张底牌对付陈友谅,现在,他选择了在龙湾用掉他,这张牌叫做康茂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