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军事 >

古代阅兵轶事:曾为取悦美女 汉朝已成制度(2)

2009-10-27 11:10
来源:360个人图书馆 作者:王子今
现今“金革未偃,士众素习”,战争未能平息,士兵习于军事,“可无四时讲武,但以立秋择吉日,大朝车骑,号曰‘阅兵’。上合礼名,下承汉制。”

现今“金革未偃,士众素习”,战争未能平息,士兵习于军事,“可无四时讲武,但以立秋择吉日,大朝车骑,号曰‘阅兵’。上合礼名,下承汉制。” 以为由皇帝亲自参与“大朝车骑”的方式,符合古礼的传统,也继承了汉朝的制度。汉献帝批准了这一建议。当年冬季,就举行了这种正式的“阅兵”仪礼。“魏王亲执金鼓,以令进退。”曹操亲自击鼓鸣金,以声响信号指挥受阅部队进退。

古代阅兵

汉王朝政治生命的最后一年,汉献帝延康元年,也就是公元220年,曹丕为魏王。这一年的立秋日,阅兵于洛阳东郊。公卿重臣都出席了典礼。曹丕 “御华盖,亲令金鼓之节”。《三国志》卷二《魏书·文帝纪》记载,“六月辛亥,治兵于东郊,庚午,遂南征。”裴松之注引《魏书》:“公卿相仪,王御华盖,视金鼓之节。”在阅兵之后的第19天,大军南征。随后孙权派使节奉献,蜀汉将军孟达率众投降。魏眀帝太和元年(227)十月又举行过“阅兵”仪式。晋武帝司马炎在泰始四年(268)九月,以及咸寜元年(275)、太康四年(283)和六年(285)冬季都曾经亲自前往宣武观“大阅众军”,然而却不像曹操那样“自令进退”了。

3

历朝多有阅兵的历史记录。《新唐书》卷九三《李靖传》、卷一二七《张弘靖传》、卷一三七《郭子仪传》和卷二二○《东夷列传·高丽》都有记载“大阅兵”的文字。

阅兵有时作为战前动员的特殊形式。如《旧唐书》卷一一《代宗纪》所说大历九年(774)夏四月“乙酉,诏郭子仪等大阅兵师以备吐蕃”的情形。《新五代史》卷一二《周本纪·世宗柴荣》记载,显德元年(954)三月,“壬辰,次泽州,阅兵于北郊。癸巳,及刘旻战于高原,败之,追及于平,又败之。”阅兵的次日就有大战,果然获得大胜。阅兵可以使将士振奋精神,激扬斗志,有益于备战。宋代学者赵善璙《自警编》卷六《事君类上·德望》写道:“范仲淹领延安,阅兵选将,日夕训练。又请戒诸路养兵畜锐,毋得轻动。夏人闻之,相戒曰:无以延州为意,今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兵甲,不比大范老子可欺也。戎人呼知州为老子。大范谓雍也、”所谓“大范老子”,指范雍。这里“阅兵选将”,“阅”有训练的意思。但是“阅兵”之“阅”的这一语义,和检阅也是有密切关系的。

帝王阅兵往往在高处,这样有较好的视野,也可以显示自我崇高的威权。《旧五代史》卷四《梁书·太祖本纪四》说,后梁太祖朱温“登高僧台阅兵”。据《旧五代史》卷五一《梁书·霍存传》,朱温还曾经“幸讲武台阅兵”,据说当时因“屡有征讨,因起猛士之叹”,即心生汉高祖刘邦《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意绪。《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一记载,张俊勤王,“登楼阅兵,器甲鲜明,士气锐甚。”《明史》卷二七《天文志三》:“有星如月,从西北流至阅兵台,分为三,坠地有声。”所谓“阅兵台”,应是专门用以阅兵的高台。清代皇帝有亲自在“阅武楼”阅兵的情形。《清会典事例·兵部一六五·大阅》记载,“(乾隆)四十二年,高宗纯皇帝御阅武楼阅兵。”所谓“阅武楼”,很可能是专门为阅兵仪式专门营造的高楼。

4

古帝王阅兵,有时规模异常宏大。《旧五代史》卷六《梁书·太祖本纪六》记载,乾化元年(913)十月丙子,“帝御城东教场阅兵,诸军都指挥、北面招讨使、太尉杨师厚总领铁马步甲十万,广亘十数里陈焉。士卒之雄锐,部队之严肃,旌旗之杂沓,戈甲之照耀,屹若山岳,势动天地,帝甚悦焉。”骑兵和步兵共10万人,军阵宽广和纵深都达到十数里。阅兵的阵容和气势,使帝王得到了内心的满足。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