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军事 >

春秋名将先轸的军事战略和战术(一)

2009-10-27 15:25
来源:360个人图书馆 作者:铁血
先轸(?-公元前627年),春秋晋国人。因食邑于原(河南济源北),以食邑为氏,故又名原轸。

先轸(?-公元前627年),春秋晋国人。因食邑于原(河南济源北),以食邑为氏,故又名原轸。曾辅佐晋文公姬重耳在争取霸权的战争中,作出过重大贡献,是我国春秋时期在战略战术上都有一定成就的著名军事将领。

先轸的身世,古文献中没有记载。据宋人程公说《夏秋分纪世谱》说,先辈多是晋贵族先丹木之子。他知兵善谋,颇有军事才干。献公时为公子重耳近臣。献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56年),晋国发生骊姬陷害太子申生事件,重耳为避难逃离晋国,先轸与狐偃等一批近臣,跟随重耳流亡列国,先后到过翟、卫、齐、曹、宋、郑、楚等国,最后在秦定居。晋惠公十四年〈公元前637年)九月,惠公夷吾去世,晋政局发生动乱。重耳在秦军护送、支持下,于次年初返晋即位为君,即晋文公。先轸也跟随重耳回国。文公四年(公元前633年)冬,晋军由两军整编上、中、下三军,先轸被任命为下车佐将(副主将)。次年二月,因功被越级升任为中军元帅,统率三军。春秋时军、政一体,文武不分,所以先轸又是正卿,成为晋国最高军政长宫。他曾指挥晋军与楚军进行了春秋有名的城濮之战,取得了胜利,为晋文公建立霸权,奠定了牢固的基础。文公九年(公元前628年)冬,重耳去世,其子姬瓘继位为君,即晋襄公。次年四月,先给率军与秦进行了崤之战,全歼秦军,俘其三帅。因姬瓘将三帅释放回秦,先轸于气忿之中斥责了姬瓘,并当面唾地。后即自悔对君无礼,在当年八月与翟军作战时,故意免去头盔,冲入敌阵,战死军中。先轸一生的军事活动,主要是指挥了城濮及崤两次战役,并在作战指导上,采用了一些新的战略和战术。

一、城濮之战中卓越的战争指导

城濮之战的结果,晋胜楚败,既为晋的建立霸权奠定了基础,又使楚的北进计划稍受挫折。当时齐已无力争霸,秦又偏处西隅,只有楚晋两国有力量争夺中间地带,于是形成了晋楚长期进行争霸战争的局面。因而,城濮之战是造成春秋中期局势的关键性战役。先轸对这次战役的进程及结局,曾起过重要作用。概括地讲,主要有四点:

(一)促使重耳定下与楚争夺霸权的决心

重耳复国之初,正值楚国在泓水之战中击败宋国,控制了郑、宋、陈、蔡以及曹、卫等小国之际。楚的战略方针是北控中原,东联鲁国,首先打击齐国,尔后再图秦、晋。当时重耳在先轸等辅佐下,借“勤王”之机,不仅获得了具有战略意义的南阳(河南济源至获嘉一带地区),在军事上为尔后南进中原取得了前进基地,而且得到了"尊王攘夷"的美名,在政治地位上也有所提高。

宋因泓水战败也被迫屈服于楚,此时见晋国实力渐强、威望日高,即背楚附晋。楚成王当然不能容忍,于是联合郑、许、陈、蔡,出兵包围了宋都商丘。宋向晋告急。晋是否援宋,就成为当时能否建立霸权的关键问题。如不出兵救援,则不仅失去宋国,也将失去其他小国对晋的信赖;楚、晋之间的广大中间地区,必将更牢固地为楚控制,楚的锋芒将直接威胁晋国。如出兵救援,则从兵力对比来说,当时楚国实力较晋为强,从地理形势来说,晋距宋远,且有曹、卫两个楚的盟国隔于中间,劳师远征,困难甚多。因而,重耳犹豫,定不下决心。

先轸从当时的战略形势出发,认为必须出兵援宋,因为这关系着晋国的前途。他向重耳分析援宋的重要意义说:报答宋国在你流亡时对你所施的恩惠,解救宋国因背楚附晋而遭到的患难,树立晋国在诸侯心目中的威信,奠定晋国建立中原霸权的基础,全部在此一举。接着狐偃又提出了攻曹、卫以解宋围的建议。重耳遂定下决心,出兵援宋。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