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军事 >

春秋名将先轸的军事战略和战术(一)(2)

2009-10-27 15:25
来源:360个人图书馆 作者:铁血
( 二)运用外交谋略,制造秦、齐与楚的矛盾,使战略形势有利于晋 晋文公五年(公元前632年),重耳率军南渡黄河,进攻卫、曹。用先轸之谋,首先攻占卫五

(二)运用外交谋略,制造秦、齐与楚的矛盾,使战略形势有利于晋

晋文公五年(公元前632年),重耳率军南渡黄河,进攻卫、曹。用先轸之谋,首先攻占卫五鹿(河南濮阳南)为前进基地,向齐军靠拢,以威胁不久前占领齐地谷邑(山东东阿南)的楚军侧背。这一行动,不仅争取了齐昭公与重耳订立同盟,而且迫使鲁国不敢出兵助楚,保持中立,使晋军避免了两面作战的危险,得以集中兵力进攻曹、卫。

这时晋中军元帅郤觳病死,重耳以为先轸在战争初期的表现,确如赵衰所赞:“先轸有谋”,于是升任先轸为中军元帅,指挥全军。先轸任统帅后,先用虚张声势的策略大败卫军,再破曹都陶丘(山东定陶南),并迫使驻谷邑的楚军撤退回国。

晋军原来的企图是攻曹、卫以解宋围,但楚军并未按晋军设想行事,仍继续围攻商丘,宋再次向晋求援。当时秦、齐虽已与晋订盟,表示支持,但并未实际出兵,仍意图观望。重耳因之仍有顾虑,唯恐孤军势弱,难有胜楚把握,感到进退两难。先轸认为,当前首要任务,应采取外交权术,促使秦、齐改变观望态度。他向重耳建议:让宋国准备送晋的重礼分送秦、齐,请其出面调解,劝楚撤兵;但仍扣留曹共公不放,并将曹、卫部分土地割赐给宋。曹为楚新得盟国,卫与楚有亲戚关系,楚为此必不肯同意撤兵。秦、齐国君,既喜宋之财物,又怒楚之拒绝,自然将与我通力合作,共同击楚。重耳采纳了先轸的建议。果然不出所料,秦、齐两国均在调解被拒之后出兵助晋,使总的战略形势转化为对晋有利。

(三)将计就计,以诡对诈。破坏曹、卫与楚的关系,夺取战略主动权

秦、齐出兵助晋后,楚帅成得臣未能认清已经变化了的战略形势,不愿接受楚成王让其撤军的命令,坚持与晋一决雌雄,以显示其军事才干。他为了调动晋军南下,以便以逸待劳,在有利于自己的战场上与晋决战,诈称愿意和解,派使者携带晋国不可能接受的条件前来谈判,要求晋首先“复卫国而封”,然后他们再 "释宋之围,'。晋如同意楚的条件,等于将已经吞下的战果--曹、卫两国,重新吐出,而楚则不过只放弃一个根本没有得到的战果--宋。何况这样做的结果,曹、卫将德楚而恨晋,宋国也会因晋军不援和退出土地而不满于晋。即使仅从军事角度来看,今后也未必再有秦、齐共同出兵助晋的有利战机。所以晋国君臣都不同意接受楚的条件。狐偃还提出时不可失、就此进战的建议。先轸冷静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这是楚为陷晋于被动而使用的诈和手段。他说:楚国所提条件,从第三者的立场来看,是一个息事宁人,能使宋、曹、卫三国都得到安定的方案,反对这个方案,就将处于无理的地位,要受到诸侯们的责难。何况我们是为救宋而来,如果公开拒绝楚的方案,就与出军的目的相违背,如何向秦、齐解释?但我们如真正接受楚的方案,楚国就成了曹、卫、宋三国的恩人,而我们则将受三国的怨恨,争霸之战还如何进行呢?因此,不如将计就计,以诡对诈:一面针对曹、卫急于复国的心理,秘密地允许他们复国,但要求他们与楚绝交;一面针对成得臣骄傲自负的心理,故意扣留前来谈判的使臣,激其发怒轻战,一旦楚军撤宋之围,寻找决战时,再根据发展的情况,相机破之。重耳十分赞赏先轸的谋略,于是依计施行。一切都按照先轸的估计发展,成得臣在接到曹、卫告绝与使者被扣的消息后,果然大怒,立即撤商丘之围,率联军北上进攻晋军。

(四)采用避强击弱、佯退诱敌及两面夹击等战术,取得决战的胜利

楚军北进至曹都陶丘时,为使晋军取得有理、有利的地位,重耳及先轸以信守诺言为名,“退避三舍”,转移至城濮附近,向秦、齐两军靠拢,当楚军进至晋军当面时,重耳见楚军势盛,又因夜作恶梦,遂对决战感到忧惧,赖狐偃多方劝导,方坚定了决心。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