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中旬,川陕边区“剿匪”督办田颂尧以近6万人的兵力分3路进攻川陕苏区,红四方面军采取“收紧阵地”的作战方针,经4个多月的机动作战,粉碎了川军的“三路围攻”,共毙伤国民党军1.4万余人,俘其1万余人,使苏区得到巩固扩大,红军得到很大发展。
红军
6月底,红四方面军在旺苍县木门镇召开军事会议,总结反“三路围攻”的作战经验,并决定将4个师扩编为4个军和恢复彭杨军政干部学校。7月上旬,红四方面军部队进行整训和扩编。徐向前、陈昌浩仍分任总指挥和政治委员,王树声任副总指挥,陈昌浩兼任总政治部主任,傅钟任副主任(后曾传六、周纯全)。以第10、第12、第11、第73师为基础,每师充实部分地方武装,依次扩编为第4军(王宏坤任军长,周纯全任政治委员,辖第10、第11、第12师)、第9军(何畏任军长,詹才芳任政治委员,辖第25、第27师)、第30军(余天云任军长,李先念任政治委员,辖第88、第89、第90师)、第31军(王树声兼任军长,张广才任政治委员,辖第91、第92、第93师)。随后,曾中生等总结历次反“围剿”作战经验,编写出《与“剿赤”军作战要诀》、《游击战争要诀》等军事教材,对提高干部的指挥能力起了重要作用。
8~10月,为进一步扩大苏区,红四方面军乘川军新的围攻部署尚未就绪之际,举行了仪南、营渠、宣达3次进攻战役,共歼川军近2万人并新组建了红29军第26师。宣达战役期间,红四方面军同在达县、宣汉、梁山(今梁平)地区坚持斗争的川东游击军会师。随后,川东游击军改编为红四方面军第33军,王维舟任军长、杨克明任政治委员,辖第97、第98、第99师。这时,红四方面军已发展到5个军约8万人。11月,四川军阀刘湘调集20万人的兵力,向川陕苏区发起“六路围攻”。红四方面军仍采取“收紧阵地”的作战方针,先后挫败刘湘部的4次总攻,奋战至1934年9月,共毙伤俘川军8万余人。11月上中旬,红四方面军先后在通江县毛裕镇和巴中县清江渡召开党政工作会议和军事工作会议,制定了加强政治工作的若干决定和军事教育计划,各部队开展了整训,提高了战斗力。为健全领导,充实连队,方面军进行了组织调整,李特任副参谋长,第11、第26、第92、第97师撤销师部,部队并入其他师,直属炮兵营扩编为炮兵团,各游击指挥部所属武装合编为独立第1、第2师,彭杨军政干部学校改称红军大学(倪志亮兼任校长)。
在创建发展川陕苏区的斗争中,广大劳动妇女积极参军参战。1933年1月,在通江县组建了妇女独立营。在反“六路围攻”中,扩编成妇女独立团,共2000余人,直属方面军总部领导。妇女团同其他部队一道,转战南北,是红军中较早的妇女战斗部队之一。
战胜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胜利完成长征为实现“依托老区,收缩战线,发展新区”的川陕甘计划,策应中央红军在川黔滇边的作战,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3月28日~4月21日进行了嘉陵江战役,共歼川军12个多团,约1万人,占领嘉陵江以西大片地区。但这时,张国焘却为苏区的某些困难及国民党军将对苏区进行大规模进攻所吓倒,擅自决定放弃川陕苏区,命令部队继续向西转移。这样,红四方面军连同地方武装及苏区机关、学校、医院和工厂职工等共约10万人,开始了长征。于5月中旬,占领了以茂县、理番(今理县)为中心的广大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