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军事实践
刘帅罕有败绩,战役规模的作战更是没有败绩,这是一种炉火纯青,运用自如的境界。粟裕大将虽然作战也是一流,但离这样的境界还有一定的差距,就是到了解放战争收尾了,粟裕也还在继续打败仗,而无法达到刘帅的水平。可以说粟裕能打的胜仗,如果刘帅在也能打,而粟裕打的败仗刘帅绝不会打;粟裕创造的军事记录也不断被人刷新,而刘帅创的一些军事记录却无人刷新。比如一人几发子弹的大兵团作战的上党战役;解放战争初期相当兵力对阵敌两大主力并小胜的巨野战役;在战略被动形势下出击外线取得最大战果的鲁西南战役;无后方作战条件下歼灭敌军整编师的高山铺战役;相当兵力条件下、装备极差、弹药不足包围敌头等兵团的双堆集战役;战果最大、作战堪称完美的大西南战役!这些战役以双方条件对比而言,粟裕是没有打过这样的战例的,即便是最惊险的孟良崮战役,也不过是我军近30万打敌军11个整编师20多万人,在11个整编师中,有几个整编师还没看见人影呢。象分兵后华野内线4个纵队(每个约3万人)加强大的特纵和5个团的地方部队对阵敌军4个整编师这样的败仗,我想刘帅有这样的条件,即便喝醉了也不可能失败。
也许粟派会认为,粟裕处在刘帅地位一样可以打这些仗,巧了,历史还真给粟裕提供了这样的机会,鲁西南战役后,刘邓挺进大别山,粟裕到鲁西南统一指挥华野7个纵队和中野一个纵队作战,兵力约15万(9月底还加入了中野12纵总兵力约16万),而面对的敌军机动兵力不过是5、84、57等共8个旅,守城部队仅68还算完整,其他为刘邓鲁西南战役后的残部,粟裕仅仅消灭了一个57师9千多人,然而想扩张战果,携7个步兵纵队及特纵乘胜在丁里长地区歼灭性打击5师,结果被5师2个旅外加一个团击败,不得不转移再寻战机(刘帅在巨野战役中,见5、11靠拢,判断吃不下去,我就乘及时转移,而不是要打到不行了才走,形势判断也是基本功啊)。9月下旬,粟裕集中5个纵队围歼11师两个旅,以3个纵队阻击10、75、5,结果敌军援军还未靠拢,粟裕即被11师击败,将刚刚夺取的鲁西南主动权拱手相让,此后不得不留下两个纵队牵制敌军,而以6个纵队出击豫皖苏,直到第二年2月底退回休整,别说消灭多少正规军(据查旅级建制部队只消灭过准正规军暂24师一个旅,曾试图集中7个纵队在通许地区歼灭整75师失败),连豫皖苏的地方民团都没有打干净,以致刘邓出大别山后,接替粟裕作战,还得重新从打地方民团巩固根据地开始。也就是说,粟裕到鲁西南和豫皖苏以15-16万野战军作战,面对的敌军又少,其战果还没有刘帅5-8万野战军在这一带作战的战果大。可以说在相同地域,在相同的地形地貌和后方支援条件下的作战是有可比性的(并且粟裕的兵力更大,面对的敌军更少,这是比刘帅在这一带作战更有力的条件),同时一个人的水平和经验只会不断增长,因此,水平比较我们可以明确地得出这样的结论:解放战争第一年的刘伯承>解放战争第二年的粟裕>=第一年的粟裕。而刘帅第二年第三年的作战水平越来越精湛,到西南战役已经是炉火纯青,整个指挥之精准到了无懈可击的地步,可以说是对“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这个成语的最佳诠释。
也许有人会认为如果让刘帅到粟裕作战的地盘上来,就不会有粟裕干得好,巧了,历史也给了刘帅这样的机会。48年2月底,粟裕率3个步兵纵队和特纵约7万人退出中原作战,刘邓率领经过大别山艰苦征战的不足6万装备极差的野战军出大别山接替粟裕作战。双方条件看,粟裕部中原作战时,敌军还处于不断向大别山增兵状态,中原地区敌军力量比较薄弱,用于对华野和陈赓部队作战机动部队总共只有16个机动旅。而刘帅加入中原作战后,力量比粟裕更弱,而敌军不少大别山部队回援中原,敌军力量更强了,从刘帅试打阜阳就可以看出,敌军向心增援的兵力达到了20个旅,这比粟裕中原作战时敌军总机动部队还多,其后,刘帅改变策略,采取“分遣与集结相结合”的战法,在宛西灵活机动消灭了敌军2万多人,一举巩固我军在中原的地位,第二仗宛东战役就已经发展到以针对敌军一个兵团的歼击作战,也就说,刘帅以更弱的力量,面对更强大的敌人,通过一个战役的巩固,就已经能在中原运作大规模的歼灭战了,此后,又制定了逐鹿中原的三山四河战略,兵出襄阳,将中原区连成一片,为此后发展到决战创造了必不可少的条件。从中原作战,我们明显可以看出,经营中原,刘帅比粟裕更卓有成效。
(责任编辑:楚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