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浙兵有条不紊的与敌周旋之时,后援的明军在朱万良、李秉诚等几位总兵的率领下开进到离沈阳十几里的白塔铺一带,而且其前锋成功的击退了后金的二百名斥候骑兵,这样浙兵军团忽现一线生机。但是这支明军却停下来观望战局,努尔哈赤抓住明军怯战的战机,派出皇太极向明后续援军发起主动攻击,皇太极军仅有数千人,却将3万明军打退数十里,这样后金军便一心一意全力准备歼灭这支失去后援和退路的明军浙兵。努尔哈赤下了死命令让八旗轮番饱和攻击,后金军队的这种死攻在弃尸累累之后,收到了效果,明军弹尽矢绝,车阵终于被打破。后金军突入车阵之后,浙兵立刻以哨为单位组成鸳鸯阵,与敌展开惨烈的肉搏,每个队形中狼筅手、藤牌手、刀手相互掩护配合与敌鏖战,特别是浙兵使用由凶猛的日本刀改进而来的戚家刀,挥舞之处后金兵无不血肉横飞,但终因寡不敌众和连续两天的急行军以及激烈战斗造成体力不支,浙兵不断的倒下,总兵陈策斩杀了十几个敌人后,也倒在了血泊里。此时总兵童仲揆想趁乱撤离战场,戚金一把拉住他的马说:“大丈夫报国就在今日”,童仲揆立刻和戚金一起又翻身杀入战场,战至傍晚,仅存的几十名浙兵战士将戚金、童仲揆围在当中,他们的鸳鸯阵式依然不乱。让我们想一下戚家军这悲壮的最后一幕吧,残阳即将落下,最后的余晖将天地与浑河映成一片血色。后金兵四面围定,但善于近战的他们已经失去了与这仅存的明军做最后肉搏的勇气,万箭齐发… …
7、仁武千秋
川浙军团以牺牲近万人的同时,也使八旗兵付出了伤亡上万人的代价。无论是明朝的实录还是清朝修的明史中,无一不对浑河血战中川浙军团的勇敢大加赞誉,称此一战为“凛凛有生气”“时咸壮之”、“辽左用兵以来第一血战”。
只有很少数先期突围和辽阳留守的浙兵幸存,明廷派员来抚慰劳军,问这些浙兵有什么需要和封赏,这些浙兵竟然流着泪说,不要赏赐,请把他们编入其他部队,他们要给戚金等主将报仇。朝廷大员们都不得不唏嘘赞叹说,这些普通的士兵竟都有国士之风。在不久之后的辽阳之战中,这些战士亦全部战死。
精于研究戚继光战法的登莱总兵张可大,后来虽有心重建浙兵,但他和他刚成立的数百人浙兵部队最终覆没于孔有德之叛中。后来,浙兵的主要征召地--义乌、宁波的县令上书,说国家连年征战,因浙兵善战,不断地被征召和伤亡,此地的男丁已经十去七八,崇祯皇帝终于开恩,不再从这些地区招兵。自此,浙兵、戚家军、以及与他们有关的鸳鸯阵、狼筅等等一切,全都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
明朝愚蠢的统治者和士大夫们,并不知道不是因为浙兵善战,是戚继光的纪律、练兵与战术将这些身材并不强壮的浙江人训练成了勇武者,戚继光用自己毕生的经验与心血写成的《纪效新书》、《练兵实纪》,就是给后人留下的军事宝典,他知道帝国的军队一直由不知兵的文官掌管,但只要按照这两本将训练、行军、作战的方法写的无微不至的书行事,至少不会盲人瞎马。事实上也的确如此,有此两本教科书般的军事著作之后,再配以《孙子兵法》等谋略书籍,文人掌兵基本可以成为现实。
明亡清兴,清朝统治者对戚继光的著作虽然没有列为禁书,但基本上不推崇不出版,但民间却将戚继光著作中实用性强的“军体拳”发扬光大,洪拳、南拳、太极拳中都可以见到戚家军拳的影子,戚家刀更是以苗刀之名流传下来,在近代与日本人的作战中继续斩杀着倭寇的首级。当鸦片战争爆发,中国人因为很少遇到海上来的敌人,不知所措中想起了前朝名将戚继光层打败过海上来的倭寇,为了学习这仅有的经验,戚继光的著作再次大行其道。而当太平天国起义爆发,清廷无能征之兵,允许汉族文臣招募私兵民团,毫无军事经验的曾国藩完全照搬戚继光的著作,竟然就训练出来一支能横行一时湘军,慈禧太后曾很吃惊地说,几个汉人文官凭着几本书竟然就能打仗。
到了近代,教师出身的毛泽东最初的的军事思想同样师承戚继光,他以扬弃的方法继承发展了戚继光的兵法,尤其是发扬光大了戚继光兵法核心内容的以纪律维系军队,对百姓秋毫无犯,在军队中建立一种统一的道德和信仰思想,戚继光梦想中最高境界军队所拥有的道德高尚、凶猛顽强、纪律严明、装备精良,也都继续被当代的中国军队所继承发扬。
仁武者千秋。
(责任编辑:楚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