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设置“督家”官吏,兴修水利汲施。汉中盆地是一个“赋贡所出”的鱼米之乡,气候温和,粮食作物种类繁多,而稻米尤享盛誉。当年,诸葛亮率军到汉中后,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命吕义为汉中太守,“兼领督农、供给军粮”,后来,为加强北伐的军需供应,又令杨义在汉中“规划分布,筹度粮谷”,同时,诸葛亮还十分注重兴修水利,并把它视为粮食丰收的根本保证,对西汉初年萧何在汉中所开创的“山河堰”等水利设施“遗迹增筑”、这些史实说明了诸葛亮在汉中曾把“督农”和兴修水利作为发展生产解决北伐军需物资的第一步措施来抓。
近年来,在汉中及勉县的蜀汉墓葬出土文物中,反映水利设施的有两类:一是陶陂地,多近圆形,基面积不大,蓄水量也小,但它能够依其地势,适应于浅山丘陵地带农田灌溉;二是陶陂塘,它适应于陕南平坦地带的小型蓄水设施,多为方型而规整,分布面广,对平川的农田灌溉较有实效。上述陂、塘模型的出土是蜀汉时期为发展农业生产而兴修水利的实物例证,同时又说明了诸葛亮当年休士劝农时除整修延用了前人所开创的水利设施外,还在汉中因地制宜地增筑了一系列适应于浅山丘陵和平川地带农田灌溉的陂、槽畜水设施。
(2)开拓农田,实行军屯。诸葛亮的休士劝农,就是让军队参加农业生产,实行军屯。汉中的水稻产区,主要在盆地平原及汉江干、支流的沿岸。其稻田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平川地带的两季田,年产一稻一麦,较为正规,另一类则是浅山丘陵地区的冬水田,此类田因受气候与特定环境的限制,一年只种一季稻谷,故又叫一季田。冬水田多因地势而就,故多为不规则型,是丘陵地带的典型稻田。从汉中的自然条件来看,诸葛亮当年在此“督农”的主要生产形式是种田,而“筹度粮谷”和“使给军食”的主要对象又是稻谷,所以,稻田的多寡优劣将是诸葛亮生产军粮的重要条件。诸葛亮当年休土劝农时,除耕种无主田地外,还需开拓新的田地,其中包括占一定比例的汉江谷地丘陵地带的荒地。据《诸葛亮传》载:“黄沙屯,诸葛亮所开也。”黄沙在今勉县东25里的汉江北岸,南北两岸均为丘陵地带,也是开的范畴。所以诸葛亮当年开“黄沙屯”有可能是因地制宜开丘陵地带的冬水田,原因是靠近汉水两岸的平川田地早已有之,不在开的范围之内。从本地考古资料看,三国以前的两季田模型在“勉县”、“汉中”出土过,但蜀墓中出土的冬水田模型,除在勉县发现外,各地不见有例。据此而知“冬水田这种稻田形式应属于诸葛亮北伐时在汉中休士劝农时首创于勉县黄沙一带,而且一直沿袭至今”。
除开拓农田外,诸葛亮还需动员北伐军将士实行“军屯”,即一边种田一边打仗,利用一切空闲时间和地理环境来发展生产,补充军需。建兴六年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围祁山”时,曾令赵云、邓芝为疑军据斜谷,在紧张而危险的御敌空隙中,赵云还在“赤崖屯田”,赤崖,在褒斜道的峡谷中,想必所屯的也是新开的“冬水田”之类,种的是水稻或蔬菜之类;建兴十二年第五次北伐“驻五丈原”时,仅仅百余大,诸葛亮还采取“分兵屯田”,令蜀军“耕者杂于”当地“居民之间,百姓安堵军无私焉”。从上述史实看来,诸葛亮当时把“军屯耕战”看的是如何重要。1978年在老道寺一座蜀汉墓中,不但出土了陶陂塘模型和冬水田模型,还出土了二件持锸俑,两件红陶质,是军士装束,一件灰陶质,系农耕形象,这组持锸俑是当年诸葛亮在汉中休士劝农期间采取军屯耕战措施的珍贵实物例证。两件军士持锸俑和一件耕农俑的比例表明:当时军屯的将士多于当地居民。当这批考古资料发表后,立即引起了日本和美国的关注,1984—1986年,这两件持锸俑随《中国历代陶俑》珍展应邀先后到日本和美国巡展,后又被中国历史博物馆和陕西历史博物馆征调展出。上述考古资料真实地再现了诸葛亮当年在汉中休上劝农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