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军事 >

诸葛亮在汉中的休士劝农(4)

2010-03-11 10:19
来源:网络 作者:侯素柏
(3)发展副业生产,促进备业兴旺。诸葛亮不仅重视粮食生产,重视农田水利,而且还重视副业生产,使各业兴旺,从考古资料而知,我国稻田养鱼最早


  (3)发展副业生产,促进备业兴旺。诸葛亮不仅重视粮食生产,重视农田水利,而且还重视副业生产,使各业兴旺,从考古资料而知,我国稻田养鱼最早见于东汉之前的汉中勉县一带,而冬水田中的养鱼资料,也始于勉县出土的蜀汉墓中,且冬水田模型中不但有菱角、莲花等水生植物,还有鲤鱼、鲫鱼等四种鱼类,这些水生植物与动物,再现了当时诸葛亮休上劝农期间发展淡水养殖业的情景;在池塘与稻田中繁养鱼类和栽植莲藕,菱角等水生植物,必然是诸葛亮不可遗漏的副业生产措施之一。另据蜀墓中出土的陶鸡、陶鸭、滑石猪、陶狗,盘角羊等家畜家禽等陪葬明器来看,再现了蜀汉时期汉中地区家庭副业的繁荣景象。汉中丰富的水生资源和物资无疑为当时诸葛亮的北伐军生活提供了方便,而各业繁荣发展的盛况,也可以说是诸葛亮在汉中休上劝农期间所提倡的结果。


  另外,诸葛亮还号召将士节俭备荒,以此充实军资。他认为:“庶人之所好者,唯躬耕勤苦,谨身节用,丰年不奢,凶年不俭。素有蓄积,以储其后。”并且还把俭朴节流提高到“治人之道”的高度来看待,他提出以庶人的生活水平为标准,凡超过庶人生活所需之物,都属于奢侈禁止之列。为了减轻蜀汉百姓的徭役负担,诸葛亮曾经实行“减兵省将”的政策和“十二更下,在者八万”的军土轮换制,尽量压缩兵丁投入农业生产,也节俭了军队的支出。


  4.诸葛亮的休士劝农对汉中盆地农田水利的促进与发展


  诸葛亮在汉中休士劝农期间,充分利用了汉中优厚的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得力措施,使北伐军资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决,诸葛亮死后,蜀军撤退,魏军还在蜀营中“获其图书、粮谷甚众”。这正说明了诸葛亮休士劝农,实行军屯耕战的效果是显著的。当地人民生活好了,就可以招来更多的人口,使地广人稀的汉中重新得到发展,逐步到达人多、粮多的良性循环,使百姓“安其居,乐其业”。只有富国强兵,才能维护统治阶级的长治久安。


  经诸葛亮“踵迹增筑”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还是汉中地区灌溉面积最大的水利工程。据李仪祉先生考察而知,“山河堰尚灌褒城田八千余亩,灌南郑县田三万零六百余亩,灌酒县七千余亩,共四万六千余亩。”汉中市的六大名池,至今仍被利用。据考古调查统计,全区至今尚保留有汉以来的古堰七十多处,一些堰渠经历代使用维修,一直延用至今。同时各地在继承和学习古代开发利用水利资源经验的基础上,又不断增修了大批塘、库、陂池等水利设施。仅勉县就增修了能蓄十万立方水的水库三十七个;塘与陂池达三百多个;冬水田至今仍有五万多亩。从出土的塘库,水田模型与今比较,足以说明本地区自汉以来,在广泛开发利用水利资源,发展农业生产方面,就一直因地制宜,以小型为主的形式修筑堰渠、塘库,逐步将丘陵地带改变为良田。上述实事说明,汉中盆地古代农田水利设施至今所产生的实际效用和不断改进利用,与诸葛亮当年在汉中休上劝农时,开拓农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的丰功伟绩是分不开朗。

(责任编辑:铁甲依在)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