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任人唯贤,量才任职的用人方针
(1)任人唯贤。选贤任能是诸葛亮用人的根本原则。他任人唯贤,唯才是举,用人不拘一格,不论资排辈,不计门第出身。蜀汉官员不出自一个地区,一个派别,而是来自不同地区和不同的割据集团。既有荆楚人士蒋琬、董允、宗预,又有蜀地人士李恢、马忠、王连;既有刘备的部属,又有刘表的部属;既有刘璋的旧部李邵,又有外部投靠来的姜维。可谓五湖四海。用人不看出身门第,不分派别。攻下益州后,当时的益州聚集了三个集团的人物(益州、荆州和跟随刘备征战过来的),费?t、董允是荆楚人士,诸葛亮发现他们“志虑忠纯”便委以重任。来敏是“荆楚名族,东宫旧臣”,诸葛亮为团结笼络荆楚人士,予以重用。王连是益州刘璋的心腹重臣,刘备攻打成都时,王连闭门不降,诸葛亮认为王连有才干,正直,委以司盐校尉。
用人不论资排辈,敢于破格提拔。太守李严属下的功曹杨洪,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时,曾急书成都发兵相助。诸葛亮问杨洪,杨洪回答说: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诸葛亮发现杨洪很有见识,让他当蜀郡太守。杨洪门下何祗,“少贫寒”、“有才策功于”,被升为广汉太守。李严、杨洪、何祗原本职位相差很大,后来同为太守,足以看出诸葛亮用人唯才是举,不论资排辈。
(2)量才任职。能职相称是诸葛亮用人的又一根本原则。他认为人的能力有大小高低,用人得当就是按人的品德高低、能力大小给予不同的职位。在《将苑·将器》篇中,诸葛亮将人才分为六个层次:“夫将之器大小不同,若能察其奸,伺其祸,为之众服,此十夫之将;夙兴夜寐,言词密察,此百夭之将;直而有虑,勇而能斗,此千夫之将;外貌恒恒,中请烈烈,知人勤劳,恤人饥寒,此万人之将;近贤进能,日慎一日,诚信宽大,闲于理乱,此十万人之将;仁爱洽于下,信义服邻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悉人事,四海之内视为室家,此天下之将不可敌也。”他认为,能力不同的人要放在不同的岗位上。
(3)用人所长。在用人中,诸葛亮还做到用其所长,避其所短,使人尽其才。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才各有其特点。有的善于宏观控制,有的长于微观管理;有的人能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有的人能冲锋陷阵,擒敌首于须臾之间。善于用人就是让各得其所。诸葛亮深谙这一点,曾指出:“老子长于养性而不可以临危难。商鞅长于理法,不可以从教,苏张长于驰辞,不可以结盟誓。白起长于功取,不可以广众。于肾长于图敌,不可以谋身。尾生长于守信,不可以应变,王嘉长于遇名君,不可以事暗主。许子长于命臧否,不可以养人物,此任长之求者也。”《诸葛亮集·论诸子》明确的指出这是“任长之术”。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也的确做到扬长避短用人才。勇猛善战的魏延,性格高做,不善团结,不坚定,诸葛亮用其骁勇升为征西大将军,进封南郑侯。才干出众、足智多谋的杨仪,性格狷狭,诸葛亮惜其才能,任用为长史。并在两人中巧妙的周旋,协调,使两人均为蜀做出了贡献。诸葛亮深知魏延的弱点,料自己去世后他必闹事,临终前作了周密的安排,使魏延的一意孤行未给蜀军造成大的损失。
(4)信赏必罚。赏和罚是人才激励的两种手段,这两个手段是相辅相成的。在这个问题上诸葛亮始终坚持“信赏必罚”,“法令明,赏罚信的原则”,赏罚不避亲仇,一视同仁。他多次告诫属僚,“吾心如称,不能为人作轻重。”依法量功定罪,执法严明。蜀人杨洪、何祗资历浅,没根基,但有才能有功绩,被提拔重用。马谡、李严、廖立皆是他喜爱的亲信。后马谡困失街亭被斩;李严、廖立因违法乱纪被罢官,流放到边远地区务农。刘封是刘备的养子,副军将军,骁勇刚猛,但为人自私狭隘,目空一切。在关羽出兵北上包围樊城襄阳之日,关羽传呼派兵增援,刘封却以“山郡初附”为借口而不去增援,致使关羽被害。后又与孟达忿争不和,逼孟达投降了曹魏,诸葛亮劝先主除之,为蜀汉除了一害。因此,当时蜀人张裔称赞他“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三国志》卷四一《张裔传》)。《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尽管与诸葛亮有辱父之仇(其父因触犯法律,被诸葛亮处以凳刑)依然评价其“科教严明,赏罚必信,元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抬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