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一个决定确保淮海战役胜利(3)
2011-04-26 09:17
解放以后,我于1954年到南京军事学院学习,毕业后留任副院长。记得在学院工作期间,有次我向刘帅请教一个问题,即能否把挺进大别山作为解放战争战
解放以后,我于1954年到南京军事学院学习,毕业后留任副院长。记得在学院工作期间,有次我向刘帅请教一个问题,即能否把挺进大别山作为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刘帅沉思了一下,表示同意我的意见。接着,他突然问我:“你看小平同志没有上过军事学校,为什么打仗决心那么正确?”我没有一点思想准备,一下子被问住了。我想起与小平同志的短暂接触中自己所受到的教益,想起跟二野同志一起学习时常听他们讲到的,——小平和伯承同志是一对团结战斗的楷模,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密切配合,亲密无间,就像一个人一样。二野打仗最困难的时候,常常是小平同志下决心,伯承同志具体组织。小平同志平时话不多,不大开玩笑,但决心坚定,不会轻易改变。于是我就对刘帅说,可能是小平同志了解上级的意图、当面的敌情和自己的部队吧。刘帅颔首表示同意,并说道:“关键在于小平同志在实践中掌握了军事辩证法,因此善于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决断,这是最重要的啊!”
二
“文化大革命”期间,小平同志受到错误的批判和斗争,离开了党和国家的领导岗位。那时,我也被“造反派”关起来了。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我恢复了工作,到武汉军区当副司令员,但随即在葛洲坝工程搞了两年,从1973年起重新接触军队工作。看到部队由于受林彪、“四人帮”的干扰破坏,一些非常好的制度、传统和作风丢掉了,训练也很少有人抓了;军政素质下降的情况,内心感到非常焦急和忧虑。就在这时,小平同志出任军委领导职务,明确提出“军队要整顿”,“要把训练放在战略问题的一个重要位置上”。小平同志的指示抓住了整军治军的关键环节,使我们这些同志的精神为之一振。有了小平同志的支持,大家把训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大办教导队,很快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有力地推动了部队各项工作的协调发展。
1975年7月,我接到军委的通知,来北京后,粟裕同志代表军委与我谈了话。他说军委决定我到总后勤部工作。我感到很突然,表示自己没有做过后勤工作,怕做不好。粟裕同志讲,这次工作调动是小平同志点的将。因为现代条件下作战,后勤问题越来越重要了,你长期从事军事工作,到总后正可以发挥你的长处。他还介绍了当时周恩来总理病重、毛泽东主席批评“四人帮”以及“四人帮”加紧夺权的政治形势,我表示在小平同志领导下,一定要干好工作,同时也对时局深感忧虑。果然,我到总后勤部工作不久,“四人帮”就发起了“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小平同志领导的各项整顿被迫中断,形势发生了逆转。在这期间中央召开的一次会议上,我看到了小平同志,他虽然沉默寡言,但表情依然十分坚毅。我问他身体好吗?他说,还好。我说,你多保重,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小平同志沉思着,没有吭声。我想,他一定明白了我话中的意思。
粉碎“四人帮”之后,经过一段曲折,小平同志终于重新主持军委工作,大家都由衷地高兴,感到我们军队有了希望。十年动乱,对军队的破坏太大了。总后勤部是“文化大革命”中的重灾区,粉碎“四人帮”之后,拨乱反正的工作一度阻力重重,进展缓慢。针对这一情况,1977年底我曾写信向小平同志请示,建议在揭批“四人帮”罪行的同时,解决林彪反革命集团遗留的问题。小平同志马上打电话给我,表示同意所提建议,第二天又作出重要批示:“我已电话答复同意。总后多年来一直解决不了问题,不再这样办,不能解决问题,甚至建立一个较好的班子,都不可能”。小平同志的批示,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在总后系统拨乱反正、开创新局面的关键,是对总后党委工作的有力支持。我们按照小平同志的批示精神狠抓揭批林彪、“四人帮”的工作,使总后的形势很快有了明显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