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是七贤中的代表人物。生于公元223年。
嵇康字叔夜,谯郡铚县,也就是现在的安徽宿县人。
还在嵇康少年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靠母亲、兄长抚养长大。
在讲究相貌风度的魏晋时代,他是人们公认的才貌出众、气度非凡的名士。
嵇康不仅长得出众,在哲学、文学、音律等方面也很有造诣,弹琴的技艺深为当时的人们所赞赏。
嵇康又善书画,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在他的著作《书断》中,将嵇康的草书列为妙品。
作为与曹魏宗室有姻亲关系的名士,嵇康明白自己很容易招来司马氏的猜忌。
他觉得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动者多累,静者鲜患”。于是就“思丘中之隐士,乐川上之执竿”。
于是,嵇康离开朝廷,在河内的山阳一住就是20年。
据考证,山阳就在今天河南省修武县一带,它南临黄河,北靠太行山,因在山的南麓而得此名。
在河南修武县云台山风景名胜区内的百家岩,沿着古塔东面的山路前行百余米,有一块宽约三十米、长一百米的平缓地带。
从前人留下的碑记石刻中得知,这里就是竹林七贤的聚会地点之一。
百家岩所在地的云台山,总面积约190平方公里,景色秀丽。对于崇尚自然的嵇康来说,把家安在这里是理所当然的了。
同时,云台山距离当时的都城洛阳只有二百多里。修建有贯穿全国的古驿道,交通十分便利,在这里可以听到朝廷很多消息,因此,对于那些出仕是为了入仕的士人来说,是很好的隐居之地。
同那个时代的许多士人一样,居住在山阳的嵇康,爱好《老子》、《庄子》,鄙弃礼教。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
嵇康虽然隐居在云台山的百家岩,但名声还是远播在外。
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等人都先后到这里与他结交,于是,就有了七人的竹林之游。
同嵇康一样,阮籍也是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
阮籍,字嗣宗,生于公元210年,河南尉氏县人。
阮氏家族世代儒学,父亲阮瑀是“建安七子”之一,著名的诗人和散文家,善解音律,曾经做过曹操的僚属。
受家庭中浓厚的文化氛围影响,阮籍从小就有奇才异质,显得与众不同。
《晋书》本传说长大后的阮籍:“博览群籍,尤好老庄,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
阮籍的散文写得很出色,他尤其擅长诗歌创作。
作为名士的阮籍,自然是官场拉拢的对象。
大约在正始三年、公元242年前后,久闻阮籍大名的太尉蒋济,准备让他做自己的下属。
阮籍听到消息后,写了一篇《奏记》,称自己是“负薪疲病,足力不强”,婉言谢绝。后来,在乡亲和亲属的劝告下勉强就任。但是,不久他还是辞职了。
正始八年,阮籍又做了朝廷的尚书郎。但“少时,又以病免。”
可是,没过多久,阮籍又接到大将军曹爽的征辟。
《晋书》本传说:“籍因以疾辞,屏于田里。”这个举动,为他以后被司马氏看中,埋下了伏笔。
拒绝曹爽征辟的阮籍,每天“弹琴长啸”。他或者“游行丘陵,终日不返。”
在与嵇康结识后,阮籍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便欣然开始了竹林之游。
竹林七贤当中,阮籍的侄子阮咸也是杰出的音乐天才。
阮咸,字仲容。他为人放达,不拘礼法,善弹琵琶。
阮咸和他的叔叔阮籍一样,都鄙弃世俗。《晋书》中记载了一个关于他的有趣故事。
据《晋书·阮咸传》记载,有一年七月七,住在路北的阮家,家家都竖起了衣架,挂满了绫罗绸缎,十分张扬。
住在道南的阮咸,也在自家院子竖起了几根长杆,把当时名为“犊鼻褌”的粗布短裤,找出来挂在了上面。
而阮咸却振振有辞地说,既然大家都在七月七这天晒衣服,我也不能免俗,就把这些衣服拿出来晒晒,又碍着谁了呢?
竹林七贤中,年龄最大的要数山涛,参加竹林之游时已经四十三岁。
山涛,字巨源,河南省武陟人。《晋书》本传说他:“性好庄老,每隐身自晦。”
《世说新语》中记载,有人这样评价山涛:“此人初不肯以谈自居,然不读老庄,时闻其咏,往往与其旨合。”
同阮籍一样,走进竹林之前,山涛也经历过官场,做过河南从事。
结识了嵇康和阮籍之后,山涛深感荣幸。
他曾经对妻子韩氏赞叹道:“此生只有他俩可以做朋友。”
《世说新语》记载,之后,山涛的妻子对山涛说,他们的才智远远超过你,你只能以度量和他们交朋友。山涛赶紧回答说,他们也认为我以度量见胜。
然而,走进竹林中的山涛,对《老》《庄》并没有真正的兴趣,仅仅是口头谈谈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