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帝陵汇聚咸阳原的隐秘(2)
2010-09-09 10:23
咸阳原不仅有龙势,而且还聚气 长安周围地势高敞,适于营陵的地方并不少,如白鹿原、少陵原、神禾原及咸阳原等,为什么西汉帝陵的主陵区却对咸阳
咸阳原不仅有“龙势”,而且还“聚气”
长安周围地势高敞,适于营陵的地方并不少,如白鹿原、少陵原、神禾原及咸阳原等,为什么西汉帝陵的主陵区却对咸阳原情有独钟呢?风水思想的流行应是西汉帝陵聚集于咸阳原的一个更直接和更重要的原因。
汉代迷信思想颇为严重,认为居于风水宝地便会福佑子孙世代隆盛,不仅生前要相宅而居,死后更要卜其兆域而葬之。《汉书·韩信传》载:“其母死,无以葬,乃行营高燥地,令旁可置万家者。”连落魄潦倒的韩信葬母都要选择地势较好的高燥地,可见当时卜地而葬确为时尚。
风水之说萌芽于商周,至汉代已有相当发展,传说曾作《葬经》的青乌先生即为汉代人。系统论述相墓术的《葬书》虽出自晋人郭璞之手,但基本观点必然与秦汉以来的风水学说有传承关系,甚至有人认为《葬书》即是郭璞为阐发《葬经》而作。
阳陵复原想象图
阳陵位于汉长安城北的咸阳原上。帝陵陵园平面为正方形,边长约418米,四边有夯土围墙,墙宽4米余。四墙中部均有“三出”阙门。陵园中部为封土堆,呈覆斗形,边长约168米,封土高32.28米。西汉诸陵除霸陵依山为陵处,其余的封土均系夯筑而成。陵区内设有陵庙、寝殿、便殿等礼制建筑,寝殿和便殿一般在陵园内或陵园附近。在阳陵帝陵陵园四门之内、封土以外,分布着从葬坑86座。根据出土器物可得知,阳陵等汉帝陵的营建,不是随意而为的“首长工程”,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精心策划的“国家重点项目”。
《葬书》认为:相帝王之阴宅要讲究龙势,“平地之势,其稍高,地坦夷广阔,相牵相连”即为一种龙势。咸阳原东起泾渭交汇,向西约40公里止于咸阳兴平市境,相对高出关中平原,且愈西去原势愈高。原面南北宽十多公里,平坦开阔,土厚水深,道路辐辏,良田万顷,是标准的“龙势”。《葬书》又言:“高垅之地,天阴自上而降,生气浮露,最怕风寒易为荡散。”但“气乘风散,界水则止。”咸阳原南襟渭水而北带泾河,可谓好水环绕,充分具备了“聚气”的条件。
而长安附近其他黄土台原,虽然也都地处两河之间,但均比不上咸阳原的原面开阔,气势雄伟,其中面积最大的白鹿原长约25公里,宽6—10公里,且这些台原多呈阶梯状倾斜,槽形洼地和缓丘状高地较多,原面也不够平坦,与“龙势”的要求有较大差距。正因为如此,占尽天时地利的咸阳原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成为西汉主陵区的首选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