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国宝 >

破解史前墓葬之谜

2010-09-03 09:42
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作者:雷永青
今天的兴隆沟是一个只有30多户农家、120多人口的自然村落,在每年的土地翻耕时节村民们总能“收获”一批有棱有角、奇形怪状的石头。这是怎么回事呢?
破解史前墓葬之谜
村民的疑惑
 
今天的兴隆沟是一个只有30多户农家、120多人口的自然村落,它静静地坐落于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宝国吐乡以北9公里的一个地方。它三面环山,大牛河水环绕小村蜿蜒北上,南北的冲沟山泉叮咚,细水流长。
 
村庄的四边都是平整宽阔的旱地,村民年复一年地在这块土地深耕细作,除了收获他们的小麦、豆子和玉米之外,在每年的土地翻耕时节村民们总能“收获”一批有棱有角、奇形怪状的石头。石头的形状一直让他们疑惑,因为它们有的像刀,有的像斧,有的像锄。村民并未追寻它们的来处,而是为这些石头会绊坏他们的锄头,割破他们的手脚感到头疼不已。所以村民每筛一次土就将这些碍事的石头捡拾起来,在各家的地垄上堆砌成一条分界线。
 
村民们还有一个疑惑,他们弄不清楚在这一片开阔而平坦的土地上那一个个灰黑色的土圈是什么。这些灰黑色的土圈整齐地排列着,与周围的生黄土迥然不同,并形成了鲜明的颜色对比。村民看它们像一口口倒扑的黑锅,就形象地称之为“锅腔子地”。但是没有一个人去挖掘过,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是大自然的造化。
 
后来,山外边来了一些人,他们或多或少地拿着工具,冲锅腔子地去了。他们的兴趣一点不比村民少,一会儿用皮尺测量起来,一会儿在笔记本上记录着。当然,山外边来的人也引来村里人的兴趣,总在一旁兴致勃勃的观看,后来拉起防戒线不容村民靠近了。再后来,村民们从测量人的嘴里知道,这锅腔子地是很早很早的人们居住的房子。但是到底有多早,测量的人说要等挖开以后才知道。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那时侯的人的“锄头”就堆在他们的地垄上。
 
在没有给出一个十分确定的答案之前,村民的疑惑并没得到解决。从这以后村民们开始猜测锅腔子地里到底有什么宝贝,但是最后的结论是一致的:把石头磨一磨就当锄头使的先民们还能造出什么宝贝来!
 
2001年6月,考古工作队正式进驻兴隆沟村。村民们腾出最好的5处房屋让考古队员居住,旗、乡公安部门还向村民们普及了文物法的有关内容。考古队的工作对村民们来说是新奇的,但很快他们也融入了工作队中去,因为考古队经常需要他们去充当民工。
 
探明村落规划
 
7月1日,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内蒙古考古工作队刘国祥为领队的兴隆沟遗址发掘工程拉开了序幕。他们根据距今8000年的兴隆洼遗址的发掘情况推断,兴隆沟村田野上的锅腔子地就是先民曾居住过的半地穴居址。由于居址废弃后,经过了多年的风化堆积,所以形成了灰黑色的土质。工作队考察结果进一步表明,兴隆沟村的遗址不止一块,在村东北和西南的田地中各有一片遗址,而且文化类型并不一样。
 
破解史前墓葬之谜
村西南约1公里的丘陵坡顶上的遗址面积比较大,东西长400米、南北宽120米,总面积48000平方米,是一处文化性质单纯、保存状况较好,目前所知规模最大的一处兴隆洼文化中期聚落遗址,考古工作队将它称为第一发掘点。在第一发掘点共发现房址灰圈145座,均沿东北——西南方向成排分布,每一个灰土圈基本代表一座半地穴式房址。这次考古队发掘了其中12个房址。与此同时,第二发掘点的工作也迅速展开。它是一处成长方形状的红山文化聚落,目前在东北段和东南段已经发掘出一段深达2米,宽度1米左右的围壕,围壕内有数十座成行排列的房址灰圈,这次发掘了其中的四座房址。
 
当你走进这个原始村落时,你就会发现它是一个讲究规划的村子。从房址的排列顺序来看,一百多座房子不论大小,一律沿东北至西南方向成排分布。房子的出口朝向正北。村子的边沿环绕一条围壕,围壕一般在深2米宽1米左右,整个村子没有一座房址在围壕以外。
 
这种有规划的一致性建筑格局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组织关系呢?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