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陵以帝国作陪葬(2)
2010-09-09 10:36
首都咸阳的布局形式与始皇陵园相去甚远 秦陵豪华的地宫和高大的封土被两重南北长大于东西宽的垣墙围护。这种长方形陵园并没有什么特别值得关注的
首都咸阳的布局形式与始皇陵园相去甚远
秦陵豪华的地宫和高大的封土被两重南北长大于东西宽的垣墙围护。这种长方形陵园并没有什么特别值得关注的意义,它只是利用了骊山北麓的地形而已。倒是内外垣墙相互套合的形式值得我们注意。
封土下及周边建筑想象图
秦始皇陵封土为内外两重陵园垣墙包围,外城由一南北长大于东西宽的近长方形夯土城垣围起,城垣宽8米左右;围绕内城垣一周内外,出土了大量筒瓦、板瓦、脊瓦、遮朽等屋面建筑材料,显示当时紧贴城垣的内外两侧建有廊房。陵园内外城垣上分别建造有恢宏的门阙;内外城之间有一组南北对称的三出阙,这种最高统治者专用的建筑形式初次出现在陵园中,说明秦帝国为皇帝的正名措施已经到了比较完备的地步。封土下是高出地表30米左右的台阶式墙状夯土台,内外均呈台阶状,东、西、北墙的外侧均为九级台阶。它可能就是供皇帝灵魂出游登高望远的“中成观游”。
秦始皇陵之前的秦国陵园一直流行以环绕陵墓的环壕来标志墓园,没有修建高出地面的墙垣建筑的传统。战国时,秦国与东方各国的交往日趋频繁,河北中山王陵和河南魏王陵中出现的两重墙垣式的陵园建制,可能对秦陵的修建产生了一些影响。秦始皇陵园采用的便是双重垣墙,只不过尺度要远远大于东方国家。
除了在陵园内分布着各种形式的宫廷建筑外,陵园内外城垣上分别建造着恢宏的门阙。内外城东、西门规模相当;内外城南门的结构大同小异,但至今在外城北垣的中部没有发现门址,这或许暗示着秦始皇陵园不是以北为主方向的。
考古发现的帝国首都咸阳城虽然总体布局还不是十分周详,但宫城和城区的布局形式却与陵园相去甚远。宫城坐落在高高的咸阳原上,它独立成区,俯瞰着脚下达官贵人和黎民百姓居住生活的城市。倘若将考古发现的咸阳布局和陵园作对应分析,多数内容是无法契合的。陵园的布局无疑有咸阳城的影子,但是,这里更多的是一种理想化的皇帝灵魂的家园,是秦始皇心目中的帝都规划图。
帝国的政权机构以陪葬坑形式出现在始皇的陵园中
秦陵的建设分统一前(公元前246-前221年)与统一后(公元前221—前208年)两个时期。统一前,秦始皇陵虽然在持续不断地建设着,但国力和王室的注意力并不在此,由是造成了陵园建造进展不大的局面。统一前,十几岁的秦王在陵园设计中所能起到的作用毕竟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而统一后,秦始皇个人在陵园设计中的绝对主导作用又是没人能够企及的。
庞大的陵园与“微不足道”的兵马俑坑
秦始皇陵园位于骊山北麓,其陵墓原不称陵,而称“丽山”。秦公帝王陵经历了从“墓”到“陵”再到“山”的变化过程,反映出秦公帝王陵的规模越来越大。目前在秦始皇陵园内已发现了600多处陪葬坑、陪葬墓,地上地下遗存非常丰富,如精致漂亮的铜车马;地宫更是豪华无比、规模空前。秦始皇陵园的范围约有56平方公里,相当于近78个故宫。而总面积达2万平方米的秦兵马俑坑及1.3万多平方米的石铠甲坑,与整个陵园相比,则显得“微不足道”。撰文/徐卫民
现在所能看到的陵园内外的考古现象,多数是统一后征调全国的力量所为。此时,经历了从秦王即位到统一全国改称秦始皇的划时代变革,秦国社会发生了恍如隔世的变化,陵园的最初设计理念和统一后继续建造希望表达的内容之间,也有重大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