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一米见方窖藏挖出二十四件青铜器,铭文揭示隐秘历史

2009-04-07 17:17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在陕西扶风县城关镇五郡西村,在一个一米见方的窖藏罕见的连续挖出了24件西周青铜器,实属罕见。特别是青铜器上的铭文更揭示了西周末年周历王时期的一段极为隐秘的历史。

  在陕西扶风县城关镇五郡西村,宝鸡市考古队在一个仅一米见方的窖藏罕见的连续挖出了24件西周青铜器,数量之多,实属罕见。特别是青铜器上的铭文更揭示了西周末年周历王时期的一段极为隐秘的历史。

  罕见青铜器上的神秘铭文

  2年前,陕西扶风县城关镇五郡西村仿佛过节一样,人声鼎沸,这是由于前一天晚上宝鸡市考古队在一个仅一米见方的窖藏罕见的连续挖出了20多件西周青铜器。特别是其中带有铭文的青铜器还记录着一段不为人知的秘密。

  周是三朝中距今最近、也最让人捉摸不透的王朝。所有人都知道,周达到中国上古文明的顶峰,孔子甚至遵从周制创立儒家文化。但对今人来说,对周王朝的印象不过武王伐纣、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等典故,它既没有庞大的二里头遗址,也没有殷墟商代王陵,它留下最多的只有青铜器窖藏。宝鸡作为周的发祥地,是有名的青铜器之乡,而青铜器物上经过研读可以逐渐识别的铭文,几乎成为追寻周王朝仅有的途径。

  此次五郡发现中最为重要的器物是两件一模一样的青铜尊,它们刻有完全相同、长达113字的长篇铭文。这些铭文会提供这个王朝什么信息?这些信息是否有助于人们对周王朝更清晰的认识?学者们迫不及待地开始了解读。

  作为负责此次考古工作的宝鸡市考古队副队长,辛怡华有幸成为第一批解读者。凭着多年的古文基础,他很顺利地确认了一些文字。然而在这些文字中,有两个让他大吃一惊。这两个字与西周王朝的一位重要人物召公有关。

  召公西周初年辅佐周王,被封于歧山之南。他虽然位高权重,但常常巡行乡邑、为民解忧,因此三千年里海棠树和碑刻一直用来纪念这位爱民如子的官员。

  辛怡华在铭文中确认的那两个字,其中一个正是召公的“召”字。而另一个字则指向同一个人——琱。

  宝鸡市考古队队长刘军社回忆道:首先奇怪的一个就是它这个里面怎么有兵器,特别是那个矛,矛一般本来就少见,如果说这是个窖藏的话,那出土在窖藏中间那就更少见,窖藏一般放这个礼器,就是青铜礼器,很少放兵器的,这应该说是第一次在窖藏中间发生这个有兵器的。

  除此之外,所埋之地只有一米见方,十分狭小,所有器物被拥挤凌乱地堆放在窖底,给人感觉埋藏极为仓促。

  刘军社介绍:杨家村窖藏比这个就大一点儿,它这个窖藏实际上就特别的小。它是东西套东西这样在里面放着,编钟里面又放了东西,鼎里面再放东西,这样就是很节省空间。窖藏是怎么形成的,就是西周末期等于是逃荒,人要跑,随便挖一个坑,把重要的东西一埋,然后就跑了。

  难道在窖藏掩埋的时候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难道这个让奴隶主贵族如此惊慌的事件中还有兵戎相见?

  五郡窖藏普遍认为是在周厉王时期。周厉王就是历史上那位以杀人止谤出名的暴君。

  厉王这个人物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名声不太好的人,在司马迁的笔下,一直在司马迁之前给我们留下的这个资料里边,厉王比较暴虐。窖藏和铭文同时出现异常是否与周厉王的暴政有关呢?

    一件与土地买卖有关的案件

  原来,铭文中多次提到的名为“召”的人,便是召公的后人——召伯虎,也就是《召公谏厉王止谤》中的召穆公。召伯虎平定淮夷,还救过周宣王的性命,因此在朝中位高权重。然而,辛怡华却发现召伯虎和铭文中名叫王周生的人存在秘密交易。使召伯虎能牵扯进去的事一定非同小可,这是一件与土地买卖有关的事务。

  公元前1046年,当周武王横扫朝歌,立志要建立一个比殷商更强大的王朝时,他却发现面对的局面异常复杂。

  在刚占领的殷商故土上,殷商遗民的数量远在周人之上;在王朝的东方,强悍的夷人部族遍布今天的山东半岛和淮河流域,随时威胁新生王朝的安全;而在王朝本土镐京的背后,鬼方和犬戎也对中原大地虎视眈眈。此时甚至连一张全国地图都没有的统治者周武王,该如何统治这个巨大的国家呢?他建立了土地分封制度。

  宝鸡市考古队副队长辛怡华介绍:所谓的分封制就是将姬姓的王室贵族,还有异姓贵族以及投降的异族首领,分封到全国各地去,他们那些人去的时候,带着自己的家臣武装以及俘虏,在指定的地方建立诸侯国,然后就是在周王朝的周围建立了许多政治、军事据点来拱卫王室,所以历史上也叫封藩建卫,也叫封建,中国封建社会最早一词也就出自于那个封藩建卫,它是保护王室的这种分封制。

  分封制下土地只属于天子一人。在三千多年前,分封制规定,土地只有天子可以分封赐予,它是绝对不允许转让和买卖的。

  与此同时,在铭文中,辛怡华解读出了至关重要、与土地相关的一句话:仆庸土田多刺,字面上的意思就是说琱生由于多占土地仆役被“多刺”。

  辛怡华介绍:刺在诗经里面也有,就是天何以刺。刺实际就是指责或者争议,是引起全社会关注的一件事才会多刺或者指责、争议。

  因此,辛怡华认为,这句铭文所描述的就是琱生因买卖土地而多次受人非议,且由于占地数量过大被人控告,官司甚至打到了当时的土地管理部门。

  可是为什么西周的土地不允许变换所有者呢?这与当时的另一项基本国策——宗法制有关。

  宝鸡市文物局局长任周方介绍,宗法制度它就是把整个社会分成了好多大宗、小宗。什么意思呢?比方一个大的家族,这个家族集群了很多,它就形成了一个嫡长者这种制度,就是不管怎样,只有长者才能继承王位。分封制对于一个国家的体制来说,它是对于土地的一种分配,而这种分配的基础就是宗法制度,那么给谁来分,怎么去继承它是由宗法制度来维系的。所以它是西周政权能够存在而且是能够维系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宗法制度下的西周是一个等级分明的奴隶制阶级社会。周礼是孔子一生遵从的价值观,而它就是根据君臣、父子、兄弟、尊卑、亲疏、贵贱等关系详细规定出符合某人身份地位的社会活动法则。因此,土地只有上一阶层的人赐予才能拥有,能享用青铜礼器的也只有奴隶主贵族,享受华丽“雅乐”的上流社会和通俗“土乐”的一般民众绝不应该混同。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