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王朝固守着分封制和宗法制确立的牢固社会基础,在祥和稳定的状态中创造了奴隶制社会的全盛时期。今天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存有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一万五千余件,与前代殷商王朝的器物相比,它们一扫前代神秘、繁缛、乖张的气质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封建制度开始萌芽,西周王朝的两大支柱——分封制和宗法制反而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因素。农业民族最关注的就是土地,底层的人更不会天生满足于等级制度,要改变命运,获得土地成为唯一的希望。
1975年,宝鸡歧山县出土了37件青铜器,其中国宝裘卫四器上的铭文,生动记载了周王朝建立七十余年后,土地制度的变迁。
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段德新介绍说,这就是有名的裘卫四器,是1975年出土于歧山县,董家窖藏里面的四件国宝。第一件叫卫簋,这个人名字叫卫,裘是他的官职,在西周的朝廷里面有种官,专门管王室的裘皮的这种官,叫司裘。还有一件卫盉记载的是在周共王三年的时候,有一天周王在丰这个地方举行盛大的接待诸侯的仪式,周王室的一个大臣叫矩伯,他为了参加这个仪式,去的时候要给周王带些礼品,他身边没有,他就在裘卫跟前去借了几件东西,这几件东西价值折合十朋 ,就是十田。
公元前900年,西周中期的这件卫盉无疑是中国第一部土地交易的地契,也许当时在场的官员、甚至矩伯都没太在意其中的含义,但以裘卫为代表的庶人贵族显然露出了笑意。
五年卫鼎讲的是周共王五年的时候,有一天裘卫把一个叫邦君厉的大臣,给他说的话告诉了几个执政大臣,说邦君厉跟他说,我最近正在参与周王第一次敬畏,两个大河神的事需要跟你租五百亩地让你去挣。另外一件九年卫鼎记载的是,大臣矩伯要参加一次典礼活动,他去的时候向裘卫要了一辆比较好的马车和马车上的装饰品,但矩伯得把自己的一片山林,在临湖的一片地方给裘卫作为交换。
短短七年,裘卫就换来了一千七百亩土地,成为显赫的大贵族,这说明周初制定的王权土地所有制逐渐崩溃,周王无法阻挡土地兼并对西周王朝的蚕食,这个社会也就不再是人们想象中的礼乐之邦,而已经变得危机四伏。
读懂铭文 历史真相彻底揭开
通过一番努力,五郡青铜器上的铭文解读告一段落,根据铭文记载,故事的开端应该是这样的:召伯虎的母亲对召伯虎说,王周生由于土田仆役的事多次受到司法机关的侦察,如果超额三份,你就给说成两份吧。原来王周生是求召伯虎帮他摆平官司的。
琱生有求于召伯虎除了召伯虎位高权重外,还因为他们是同一宗族的亲戚。在铭文结尾通常颂扬祖先的地方,琱生多次表达作此器是为了祭祀烈祖召公,以求子孙永享厚禄,可见琱生与召伯虎同宗。
但尽管他们是亲戚,琱生属小宗,且眼前的官司太大,因此琱生只好请求召伯虎的母亲帮他在召伯虎面前说情,并多次送来玉璋、玉璜、丝织品等贵重礼品。
召伯虎于是向主管大臣传达命令,要求重新处理此案,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事后琱生又送玉圭等物作为答谢,并铸造了两口尊宣扬召伯虎一家的功德。
众多专家认为,琱生由于触犯了西周严禁买卖土地的法律,受到国家查办。事件从五年正月,也就是公元前872年开始,召伯虎第一次接受了琱生的礼物,然而由于案件颇为严重,到了九月还没解决,因此琱生不得不再次送上重礼,官司在第二年的四月才最终办成,前后持续达一年零三个月。之后召伯虎将多占的土田仆役一一造册,并将副本送给琱生。铭文讲述的正是这样一个隐秘故事的不同阶段。
土地兼并盛行,世族大权在握,西周社会逐渐失去了它建立时稳固的政权基础。《国语周礼》中有一个名词为厉始革典,周厉王竟然是中国历史上改革的第一人!这恐怕出乎很多人的意外。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王占奎介绍,其实现在金文里出现的他的谥号,不是我们现在从文献上看到的厉,厉害的厉,而是烈,烈和厉是音通的,那个烈是好字眼,不是这么坏的字眼,他的后人给他盖棺定论的评价是个好字眼。
在三千多年前,按照原始社会的习俗,山林川泽是留作公共所有的,并不归王室,而到了西周晚期,分封的诸侯国实力越来越强,周王室实际控制的土地却逐渐减少,对外患连年的作战又愈发加重中央财政的匮竭。此时曾经处于奴隶制顶峰的周王朝走到了命运的十字路口。
因此,周厉王开始将林麓川泽收归国有,并征收了类似如今的国土资源税,并雄心勃勃地计划整顿国家财政。周厉王把当时的一些贵族的利益侵犯了,后来又激起了一些老百姓的不满。
公元前841年,历史上爆发了第一次平民暴动,积怨已久的人们冲向王宫。
周厉王仓皇出逃,奔往山西霍县;召伯虎用自己的儿子替换太子,保住太子的性命,潜出京城;琱生虽然早已预感到国事飘摇,并在家中存下大量兵器,以备不测,却终究无力自保。他不得不放弃多年积累的巨大财富,匆忙埋藏了带不走的青铜礼器,随宗主逃往他乡,荣华岁月从此落下帷幕。
今天,宝鸡五郡西村的青铜器已经成为揭密西周王朝的一个重要物证。虽然现有的发现还不足以呈现三千年前的历史原貌,但无疑使我们更能真切地触摸到这个中国最发达的奴隶制社会的轮廓。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