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陶器开掘让人惊喜
沟堡村坐落在山顶上,东距县城约60里,有限的一片平地上,居住着村子里的几十户人家,由于人们居住在峁顶上,交通非常不便,村民们还保持着近乎原始的生存状态。
村民依山凿出窑洞,窑洞前开辟出小块的平地用作活动场所,多数人家甚至没有玻璃窗,窑洞外壁用麦秸和着泥涂抹,绝少见到砖瓦。窑洞的窗户扇儿是在城里绝对见不到的,和门扇一样有木拴,由此推算,至少好几代人用过这些门窗,而窗格子钉了透明的塑料布或糊着麻纸。由于干旱少雨,这里丰年不多,就是这贫脊的黄土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的沟堡人。
王京燕和两个队友决定开挖探方,看看这一绺黑色的土层里究竟埋藏着什么样的秘密。送走闫金铸和闫亚梅,为了节省往来时间,王京燕找到沟堡村的村支书,提出要借宿几日,以便工作。
因刚下过雨,土质十分疏松,发掘土层并不是问题,虽说节约了力气,但远不是使力气那么简单,他们要做的更多是一层层剥离土层,以便及时记录淹没在黄土里的信息。
对于考古发掘的程序,三人并不陌生,但由于遗迹土层埋藏太浅,加上水渍渗透,面对很多信息的出现,三人还是有些为难,为了尽量保证信息完整,惟一的办法就是加倍小心翼翼。
探沟终于出来了,王京燕三人大吃一惊。
随着探沟加深,几个人发现,这里其实是一处房舍,探沟发掘出来的正好是一座房子的半角,从整体情况来看,这个房子由于水土流失,已然塌陷,存留的是靠山体的部分,也就是一面墙的位置,剩余的半个房子已经不见。而当初发现的黑色土层,竟然是房屋内部的烧火痕迹。几个人心里多少有些高兴了,发现屋舍内部烧火痕迹,采集回去总不算两手空空了,虽然天气依然不是很好,但大家的干劲还是很足。
开掘继续进行,更大的惊喜出现了。王京燕他们在此处房舍屋角发现几个可以复原的陶器。发现陶器,本来没有什么大的意外,但值得一提的是,一般发现的完整陶器都在墓葬中,在距此不算太远的曲沃晋侯墓地中,考古队员多有发现陶器,但那大多都是细碎残片,而从这个塌陷的屋舍角落里发现的陶器,虽有残损,却大多可以复原,这令三人大喜过望。
人人皆知陶器易碎,而在这里发现比较完整的陶器,说明了什么呢?疑云开始在几个人心头升起。
王京燕他们猜测,或许这个房子是突然之间塌陷了,这些器皿原本摆放在屋舍内,它的主人来不及抢救它们,就被遗忘在这里了。或者是天灾,比如洪水,比如火灾,这么长的一片火烧痕迹,也有可能是一场大火吧?总之,初步的判断是,这些陶器之所以保存相对完好,必定是这里发生了什么突发状况。
几个人越挖越兴奋,不知不觉间,队员们已在沟堡村呆了几天时间。村民们觉得好奇,很多人跑来看,瞧瞧能不能挖出个什么宝贝,可他们不明白:为啥几个考古队员对这么几件残破的陶片感兴趣,还越挖越高兴,那家伙山上多了去啦,还有啥不一样不成?
考古队借宿在村支书家,支书到底有些文化,他听考古队大致介绍了几回,居然也对这些碎陶片有了兴趣,常帮考古队清理些东西。
发掘仍在继续……房舍的半边面貌终于完全露了出来,考古队的判断是准确的,黑色土层下没有其他。队员们更加小心地清理土层,在这个过程当中,又发现了部分陶器,只要是在这个屋舍基底范围之内的,陶器都可复原,庙底沟文化时期的陶器种类这里几乎都有发现,器类有罐、瓮、钵等。
正当考古队员准备再对墙角完全清理之时,一个更大的秘密终于忍不住那跨越几千年的寂寞,它开口说话了:瞧,我还在这里呢!
在北面墙壁下,队员们惊异地发现,这竟然是一件人面形器物。陶器呈人物的面部样式、口镂空,分别用泥块贴塑出眉毛、眼眶、鼻子、颧骨、嘴唇的形状,出土时嘴部及一侧眉部、眼眶处泥塑已脱落,形象古拙传神。而更令人心跳的是,这个器物没有顶盖和器底,底边呈喇叭状,出土时顶部居然盖有一面石板。
王京燕想揭开顶部石板,看看里面有没有什么东西,如果是火种罐,那肯定残存有可燃物吧。她与两个队员平定心神后小心打开石板,发现里面塞满了淤土,需先掏净淤土。可是,由于陶质酥脆,加上覆土的重压,在发掘现场取出时,它就已经成碎块了。他们决定把这些碎块取回去,一一拼对起来。
这显然不是一个实用的器皿,一个人面造型的器物,它是干什么用的?之所以这个人面陶器损毁最轻,是因为它在北面墙壁下放置。那为何把它放在此处呢?王京燕突然想起了红山文化这个概念,在辽西发现的红山文化,也曾发现过这种无顶盖、无底的人面造型器物,且顶上也盖有石板。难道说,这个神秘的人面器物,跟千里之外的辽西红山文化竟然有着某种姻联?
追溯在红山各种猜测接踵而来
一瞬间,兴奋完全冲淡了长达十余日的劳累,猜测、推理、判断,各种各样的想法充斥在王京燕和她的同伴们心头。
王京燕打电话给省考古所,将这个好消息汇报给有关领导,得到的指示是先确保信息采集准确无误并且完整细致,然后是保护好这些陶器,以备后期研究。当时,正在清水河流域带队调查的西部考古队副队长谢尧亭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赶到了发掘现场,认为人面形器物是山西前所未有的发现。
采集信息和保护,是的,这是当务之急。乘着兴奋,王京燕和其余两个同伴尽快并且确保准确地绘图、拍照、编制信息……
然后就是保护,怎么办?器物已经出土,发现这件人面陶器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了,绝对不能让这些器物再在这里过夜,一方面考虑到也许还会下雨,要是真沾点儿雨就全完了,再则还怕有村民或者其他人来破坏,情况紧急,必须在天黑之前处理完。
加班加点,留人在山上守着,差人去村里找人来协助运送文物。进往山上遗址处路有多条,但全是羊肠小道,根本过不去车,平常往来村子与遗址之间,走在路上都会胆战心惊,雨刚停,路又湿滑,羊肠小道下面就是十多米深的沟壑,人不小心就会摔下去,但这些东西是无论如何都禁不起跌打的,一时间,王京燕他们犯了愁。
最后,实在看天快黑下来了,王京燕一咬牙,跟支书商量,用毛驴驮吧,再等一会儿毛驴都上不去山了,就这样,支书就真的找来一头毛驴,小心翼翼赶上山,毛驴背上放着两只大箩筐,塞满棉絮等轻柔之物,将这些陶片一件件放进箩筐,然后再几个人围着毛驴,村支书赶着驴,一步步往山下村子里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