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探秘沟堡遗址:千年前古人的祭祀之处(3)

2009-04-18 10:13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李尚鸿
万幸,终于到了村里,卸下来箩筐,将这些要命的碎片再一件件取出来安置好……夜里,王京燕和两个同伴无论如何睡不着了,村支书也把参与发掘的村民

万幸,终于到了村里,卸下来箩筐,将这些要命的碎片再一件件取出来安置好……夜里,王京燕和两个同伴无论如何睡不着了,村支书也把参与发掘的村民叫到家中,一同参详这件人面陶器是什么用途。有人说这恐怕是古时候保存火种的器物,将火种放在里面,时不时放些动物的皮毛或者油脂,这样可以保证火源长存。有人说,就是个摆放着看的饰品,烧制陶器的时候就一同烧出来了。

然而,这些都无法解释为什么这个人面器物会被单独放在靠北墙处,还有,为什么没有底和顶盖,再者,为何上面压着块石板?从这件人面陶器的外体看,上面有烟熏火燎的痕迹,而且相当厚,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不过,队员们越发肯定,这绝对不是一件实用器物,在山西以往的考古发现中,均未发现过类似物件。王京燕想起在刚发现这件人面陶器之时大家的猜想,又一次想起了辽西红山文化。

从国内考古发现来看,新石器时代陶塑人像发展的最高阶段就要数辽西地区红山文化牛河梁祭祀遗址中的陶塑、泥塑女神形象了。

红山,蒙语称:乌兰哈达,意为红色的山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东北郊的英金河畔。传说内蒙古赤峰的红山,原名叫九女山。远古时,有九个仙女犯了天规,西王母大怒,于是九仙女惊慌失措,不小心打翻了胭脂盒,撒在了山上,因而出现了九个红色的山峰,所以,后来都叫它“红山”。

红山文化因首次发现于赤峰红山后而得名,年代距今五六千年,延续时间达两千年之久。其社会形态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以牧、渔、猎并存,它的遗存以独具特征的彩陶与之字形纹陶器共存,且兼有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征。

在红山文化的研究过程中,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对此地发掘出土的筒形陶器做过研究,判断这类器物的用途跟祭祀有关。发掘出土的筒形器物,也是无顶盖无底,顶部盖有一块石板。

那么,这个发现于沟堡遗址的神秘人面陶器究竟跟红山文化中的相同样式器物有什么关联呢?沟堡遗址中的这个器物,用途究竟是什么?难道说,它也像红山文化中的一样,也是用作祭祀用途的?

神秘人面陶器,是最早的灶神奶奶?

极大的疑问盘旋在王京燕等人心中,然而吉县沟堡遗址的发掘仍在继续,在烧土遗迹处,考古队一共清理出两座庙底沟文化晚期的房址,除了发现的上述房舍遗址外,考古队又发掘出一座半地穴式房子,前半部分如前一辙,前半部随坡体塌落,墙壁高仅存50厘米。

在这两处遗址中,队员们复原有近十件完整陶器。从发掘现场来看,这些陶器之所以保存相对完好,队员们的判断也和先前一样,当时这些器物很可能是正在使用当中,只是突然废弃了,原因无法细知,只能判断是天灾人祸,人被召集走了,而地方和东西都留下了,后来没有人再去使用,或许是当时房舍就已经塌了,或许是以后慢慢塌了,最后水土流失,变成了如今的面貌。

不断有学者对这例少有的人面陶器产生极大兴趣,关于这件器物的用途判断更是众说纷纭,大多数人将目光投向了红山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对接上。有学者称,红山文化跟山西吉县沟堡遗址出土的这个人面器物必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怎么可能两个相距千里的地域,竟会出土情状相同、历史时期相近的文物呢?会不会是吉县沟堡遗址的居民在当地呆不下去了,转而迁徙更北的北方?因为,红山文化中就有庙底沟文化因素。

如果两地出土同样器物的原因可以这样理解,那么,从红山文化出土文物的作用判断沟堡遗址人面陶器的用途,当合情合理——即“祭祀”。

根据已经研究出的人类文明史的记载,自中石器时代开始,母系氏族社会进入发展时期。中石器时代是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阶段。新石器时代,人类在打制石器的基础上摸索出磨制石器的新技术,又发明了农业、畜牧业、制陶业和纺织业,皮革加工和缝纫技术也有进步。

人类除利用天然洞穴居住之外,又开始营建房舍,在河谷台地水源便利之处,逐渐形成村落。生产力的显著发展,使母系氏族社会进入繁盛时期,结构和制度日臻成熟。磁山——裴李岗文化距今约8000年,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大汶口文化早期距今约6300年至5500年,河姆渡文化距今约7O00年至5300年,上述黄河、长江流域的考古学文化大体处于这一历史发展阶段。

而根据国内外研究表明,在这一阶段,祭祀和巫术大为兴盛,原始的宗教信仰也逐渐萌芽,祭祀活动不仅是一种仪式,而且是作为增强人群集体意识的一种活动。有专家指出,可能后者才是祭祀活动的真正目的。另外,由于原始生产方式的落后与生产力低下,人类的精神寄托、心灵安慰等祭祀活动甚至是一种必须。

沟堡遗址人面陶器的作用如果被界定为祭祀之用,那么,这个被祭祀的是谁?我省考古学者田建文认为,这个人面陶器,祭祀的应该是灶神。

这件人面陶器在整个房屋中所处的位置是靠北朝南,古代房屋各处都有专门的名称。门一般向南,门里是采光最好的地方;进门处两边为避风修有隔墙,所以西南角是最暗的地方。汉代成书的《释名·释宫》说:“宫中西南隅曰奥,不见户明,所在秘奥也。”

沟堡遗址的房屋,地势所致,坐东向西,门应该开在西部正中,那么,摆放人面陶器的地方恰恰是这个“奥”处,在古代,奥是祭祀灶君的位置,《论语·八佾》:“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

灶君又称灶神、灶王,由祭祀“老妇”发展而来。《礼记·礼器》曰:“燔柴于奥。夫奥者,老妇之祭也。”而从沟堡遗址出土的这件人面陶器来看,头部外形没有棱角,眉毛弯弯,鼻梁挺直,充分展现了一个女人的全部脸面。特别是有意塑出两侧高突的颧骨,是“红脸蛋”的标志。

田建文认为,这个人面陶器,就是最早的灶神奶奶。

解决了的是考古工作的野外发掘,执手铲、布探方的过程已经结束,剩下的工作就是研究,由于这处遗址规模并不十分宏大,野外发掘用了半个月时间,而室内研究阶段,恐怕远远不是半个月所能完成的,信息摆在那里,历史已经等待了五千年,谁还忍心让它再等下去呢?也许,是该对这神秘的祭器收官落定的时候了!

迷失的祭礼 历史有待于发现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见得失;以史为鉴,可以见兴替。有人说,研究有文字以来的人类文明,尚且可以镜鉴兴替,那么,研究这些更加远古的文明,有什么确切的意义呢?只不过徒费心神而已!这些所谓文字产生之前的史前文明,究竟要不要研究?

研究一直在进行,其实考古学的田野发掘只是考古发现的一部分,室内的资料研究反而更费时间,但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当初田野阶段发掘的信息完备,后来的阶段就会有更多的发现,沟堡遗址的研究也是这样。

沟堡遗址一共出土了十余件文物,都是陶器,除了我们知道的人面筒形器之外,还有几件其他种类的陶器,这些器物后来都被尽可能地复原了,目前仅有人面形器物在省博物院展出。

历史有待于发现,河流沿岸也肯定有更多的文化待于发掘,故事当然非常多非常丰富,我们的民族跟这条河流有多少感情,这里的故事就有多少,黄河至今还被称作“母亲河”,一个孩子跟他的母亲有多少接触呢?答案是太多了。

无论是晋侯墓地还是沟堡遗址,学者们只是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不同而有所侧重,但对待历史的态度都是一致的,晋侯墓地跟历史联系紧密,因为有文字记载,有正史,有传说,而沟堡是更源头的文化,学者们对这些遗址的态度只会更谨慎。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