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地点一号冢四号墓出土的玉猪龙
赵宝沟人怀着虔诚的心,把这些与他们的生存密切相关的动物,精心描绘在神圣的陶尊上加以膜拜,目的是让它们成为沟通人与天的媒介,祈求丰衣足食。
赵宝沟文化陶尊的出现告诉人们,龙的起源,首先是来源于人们自身的生活和物质生产。
几乎在这件陶尊出土的同时,在红山文化遗址中又有一些神秘的“玉猪龙” 不断出土。
“玉猪龙”目光温顺,肥头大耳,鼻子短平,鼻梁上刻着细密的皱纹,这些特征,配上弯曲的身躯,显得十分有趣和令人喜爱。
如果,拿“玉猪龙”与三星它拉发现的“C”形“玉雕龙”作个比较,人们不难发现它们在造型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殷志强认为,玉猪龙的这种造型特征,是当时'农耕文明的一种表现。
远古时期,猪在畜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除了把猪作为食物以外,还把它作为“水兽”,在祈天、求雨、防洪等祭祀中,经常把它作为祭品,
这些观念反映到玉器造型中,玉龙的出现就不足为奇了。
龙体的形状为什么源于蛇的身躯呢?有人认为,这是红山人对蛇崇拜的原因。因为,蛇的活动与季节的循环是相符合的,因此,古人以蛇象征土地和繁殖力。再加上当时发达的养猪业,于是,就出现了猪首蛇身龙的形象。
红山文化玉龙的大量发现,使人们看到从兴隆洼文化到赵宝沟文化,在对猪的崇拜上一脉相承。它们的出土,不但为人们解开了龙的起源之谜,也为人们展示了龙被逐渐演化的轨迹和不断被神化的过程。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赵朝宏:“红山文化的玉龙,应该说在史前时期,出现的最多的,而且制作最精美,应该说是属于一种比较成熟一些的龙,不是最初形态的这种龙了,但是对于龙的崇拜,应该说呢,出现的时间是比较早的,你比如在兴隆洼文化这个阶段,就出现了用石块堆砌的龙,在赵宝沟文化阶段,也出现了出现在陶器上的龙的形象。”
1984年,83岁的中国现代小说家沈从文先生,得知三星他拉出土了C形玉雕龙的消息,他通过有关部门,表达了自己渴望在有生之年,能亲眼目睹玉雕龙的愿望。
玉猪龙
这一年秋天,翁牛特旗文化馆的工作人员,把玉雕龙送到了沈从文先生在北京的寓所。
翁牛特旗文化馆文物组工作人员蒙景新:“他呢,看了这件玉龙以后呢,就是说,非常非常的激动,好半天呢,才说出一句话来,他老重复的一句话就是,哎呀,这件东西呀,是很难得的一件珍品。”
1989的六月,为了迎接建国四十周年的到来,三星他拉出土的c形玉雕龙作为珍贵的展品被调往北京参加展出。此后,它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