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有人曾经做过一个实验,按照学者们的猜测在篮子上涂满泥后放到火上烧,结果外面的编织物被烧掉了,而里面的泥巴却都开裂了,只是变成了一些硬块,根本无法成型。
那么,生活在混沌初开,还没有开始具备任何物理化学思维的原始先民,到底是因为什么受到启发而发明了陶器的呢?这依然令许多人感到好奇。
当考古学家对人类8000年前的房屋遗迹进行研究时,发现房子中央的火坑侧壁上被掏出了一个小洞,里面还有一根未烧尽的炭棍,这给陶器的产生又提供了另外一种猜测。
不论对陶的产生有着怎样各式各样的猜想,陶与火总是密不可分的。
而陶的发明之所以具有非凡的意义,是因为相比起人类从自然界中直接取材加工成的各种工具,陶是人类最早通过自己的智慧将一种物质转化为另一种物质而制成的工具,这也成为人类社会进入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
在偶然的启发下,我们的祖先学会了运用火来制陶,他们在定居的家园中专门建起烧陶所用的窑,使制陶技术得到更稳定的发展。
有了日臻成熟的窑和烧陶的技术,远古先民按照他们习惯的生活方式烧制出各种陶器。这件形状奇特的器皿底部尖翘,并不能像我们通常所见的容器那样摆放,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几乎难以找到对应的物品,那么,它在7000年前到底是用来做什么的呢?
最早的陶制品都是作为实用器被烧制出来的,不论是用于取水的尖底瓶还是用于烹煮饮食的盆或钵,他们都与原始先民的生活密不可分。如果说陶是人类物质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那么彩陶则是陶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
彩陶是将各种天然矿物颜料绘制到陶器上,形成五彩缤纷的各类图案。大多数彩陶都是先在陶坯上绘制,然后入窑烧制,颜料发生化学变化后与陶胎融为一体。这也是为什么历经数千年,彩陶的色彩依然不曾脱落,将无数耐人寻味的远古印迹保留至今。
如果说在人类的发明史上,陶器是为了生活的现实需要,那么制作彩陶又是为了什么呢?这种不易脱落的纹饰色彩是否寄予着原始先祖们的某种情感和精神上的需求呢?
事实上,仰韶出土的彩陶并不是世界上最早被发现的原始彩陶。早在安特生到达中国之前,人们已经在西亚一带发现了类似的原始艺术。依照当时一些西方学者的考古报告,西亚是国际学术界公认最早迈向新石器时代的区域之一,大约在公元前一万年至六千年之间就出现了与石器共存的彩陶。
这些彩陶上的纹饰带有明显的异域特点。作为考古学家的安特生显然对西亚的彩陶早有了解,他将仰韶彩陶与西亚出土的彩陶资料进行比较,发现有一些相似之处,他立刻产生了一种疑问,中国河南仰韶文化的这些彩陶会不会是从西亚传过来的呢?
假如彩陶是从西方传入的,那么就必然会在通向中原的西北地区留下传播的遗迹,于是,安特生决定沿黄河上游西行,去寻找远古的秘密。
经研究发现,人类的许多古代文明都是由大河的滋养而繁衍的,从世界范围来看,陶器是几大人类文明发源地共有的创造。其中包括西亚的两河流域、埃及的尼罗河流域。
那么,中国的黄河流域与彩陶有什么关系吗?
黄河,以汹涌澎湃的黄色河水闻名于世。人们常说,一碗黄河水中就有半碗泥沙,这黄色的泥沙,正来自于它穿流而过的黄土高原。
现代考古学认为:大约在一万八千年以前,地球结束了冰河期,气候逐渐变得温暖潮湿,西亚和蒙古高原吹来的季风,逐渐将尘土覆盖了黄河中上游,形成了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横跨黄河中段,它是世界上最广袤、最深厚、最纯净的黄土地。黄河就在黄土高原的山前地带,冲积出一条东西长七百多公里的沃土带,这为农业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如果按照彩陶与农业定居生活的历史关系分析,黄河流域完全具备了滋养彩陶文明的条件。但是直到20世纪初,人们都没有发现这里蕴藏的宝藏。
甘肃省的省会兰州, 中国的西北重镇,也是中原通往西域的必经之地。它地处黄土高原中部,坐落在群山之间的河谷中,黄河就从城市的中间穿流而过。
当年,安特生沿着黄河流域考察路经此地,因为遍寻不着更多远古彩陶的线索,他决定先在兰州住下来.正当他在长时间一无所获的打击下开始变得焦躁不安和灰心丧气时,一个偶遇再次改变了历史。
一天,安特生在街头茫然的徘徊,被街边几个卖烟小贩的吆喝声吸引了过去,当他走近前再仔细打量的时候,却发现小贩身边用来盛烟渣的罐子分明正是自己日思夜想的彩陶。于是他立即打听这些彩陶的来路,烟贩告诉了他一个陌生的地名——临洮.急切的安特生决定去那里碰一碰运气。
临洮,历史上曾经是古“丝绸之路”的要道。它位于兰州市东南不足100公里的洮河下游。洮河是黄河的支流,这里特有的河谷地貌,正是安特生寻觅已久的。
经过数千年河水的冲刷,河岸边的山包上被河流切割出一个明显的断面,不同地质年代堆积起来的各种断层清晰可辨,揭示着不同层面的文化遗迹,就像一本翻开的书,等待着能读懂它的人,来开启这片土地下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