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探秘远古的彩陶文化,寻访原始社会的历史遗存(三)(2)

2009-04-29 12:10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大地湾出土的彩陶中,有许多碗和盆的口沿上只有一条暗红色的彩带,考古学界称它为宽带纹。据碳14考古测定,这种彩陶的年代距今已达8000年之久。 作

大地湾出土的彩陶中,有许多碗和盆的口沿上只有一条暗红色的彩带,考古学界称它为宽带纹。据碳14考古测定,这种彩陶的年代距今已达8000年之久。

作为探索彩陶纹饰的重要线索,发源阶段盛行的宽带纹一定有着很深的内涵。原始先民为什么首先在陶器口沿上盛行这种装饰,然后才逐步在其下部和内壁绘制各种图案呢?

事实上,红彩早在距今数万年前的中国北京山顶洞人时期,就被赋予了十分神秘的宗教寓意。发掘表明,在山顶洞人死者尸骨旁,常常被发现涂撒着红色矿石粉末。此外,山顶洞人的一些装饰品的穿孔中,也发现残留着红色。这些都充分说明红色的运用早已超越了感观的刺激和装饰作用。

今天,一些非洲部落中还依然保留着这种用红色装饰身体的习俗,似乎可以多少帮助我们想像红彩在远古彩陶中所要表达的意味。

如果说原始先民在用红彩来表达对某种宗教意味的崇拜,那么他们崇拜的是什么呢?在早期陶器中,我们可以发现有些陶器颈部有一圈剔刺纹或划线纹,另一些陶器口沿有乳钉纹。这些乳钉纹很明显地带有母系社会中对母性和生殖的崇拜。

这乳钉纹在口沿上非常像母亲的乳头,这陶容器也像母系社会中母亲的权力,像乳房,谕示着生命之树常青、食物的丰富和生命的延续。这样看来,最初的宽带纹也许就是对早期口沿乳头的替代。

宽带纹是彩陶纹饰的起源,但值得注意的是,它几乎存在于彩陶发生、发展乃至消亡的全过程。在彩陶文化发展的漫长历史时期,其文化类型在不同的时期也各不相同,但是宽带纹却是普遍存在,常与各种纹饰相结合形成更深广的内涵。

从这张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出土中国彩陶的几大重要的遗址分布,东至鲁南、淮北一带的大汶口文化,西至甘肃、青海地区的马家窑文化,每个地区的纹饰风格不尽相同,但是的确都带有宽带纹。几千年前相隔这么遥远的地区之间怎么会有如此的一致呢?

从时间跨度上看,发掘出年代最早彩陶的大地湾位于甘肃境内的黄河流域。而这里的泾河、渭河支流一带,被学者们公认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

鲁南地区的大汶口文化,在时间上它与大地湾文化相差了近一千年。可是这里的彩陶文化依然保持着宽带纹的传统。这会不会意味着它与大地湾的彩陶之间存在着某种同源关系呢?至于他们之间怎么会拥有这么巨大的地理跨度,学者们发出了一个大胆的猜想:原始人类一直在进行着跨越千年的大迁徙。那么,我们是否能从丰富多彩的彩陶纹饰中找到证据呢?

仰韶文化是因为1921年首先发现于河南省一座名为仰韶村的地方而命名的。它分布的中心就是在渭河流域、豫西和晋南地区。可以看出,彩陶文化的一支已经开始向东南方迁徙。这一文化类型的彩陶上出现了各种写实的图案,反映着原始人眼中看到的自然万物。

中国彩陶中出现了大量鱼的形象,可见鱼和当时人们的生活一定密不可分。那么,彩陶上的鱼纹难道仅仅是简单的装饰吗?还是具有某种象征意义呢?

这件出土于西安半坡遗址的鱼纹彩陶盆,高15厘米,是仰韶文化的典型作品。鱼类水族纹是半坡类型彩陶器中具有代表性的纹饰。有学者猜测,鱼纹有可能是半坡各氏族共同的一种图腾。虽是寥寥几笔,半坡人却能将鱼的形象勾勒得如此生动传神。令人不得不赞叹我们祖先的智慧和超凡的创造力。

从生活中提炼艺术的灵感,我们的祖先早在7000年前已经开始有了抽象思维,懂得用三角形、菱形和圆形等几何图案描绘自然界中的鱼。这怎能不让人感到惊异。这些看似原始、简单的图案,却在折射着人类艺术创造思维发展的历程。

鸟,是原始先民绘制在彩陶上的另一大主题。但是当考古学家终于从这件图案整齐、抽象的彩陶纹饰中解读出鸟的形象时,还是令人感到万分诧异。我们已经看不到图案中鸟的双足和眼睛,但那腾空的姿态,舒展的双翅又是那样传神。我们的祖先到底是如何在那文化艺术还相对贫乏的远古时代,突破人的直观形象思维,以这么富有美感的图案表现眼中观察到的事物的呢?

考古学家就中国彩陶纹饰从写实到抽象的演变过程作了各种研究分析和推测。就鸟纹的演变来说,如果我们将各种简单朴实又形象鲜明的写实鸟纹与抽象鸟纹归类对比,分别从侧面鸟纹和正面鸟纹解读纹饰演变的规律,不难看出,原始先民抓住了鸟类飞翔姿态中的关键特征点,再以点、弧线或斜线巧妙组合,便提炼出了高度抽象的变形鸟纹。

然而这些变形鸟纹,事实上已经不再能让人立即辨认出它的本来形象,那么,原始先民又为什么要在变体鸟纹的创造上不断发挥着他们的想象力呢?飞鸟的形象除了对彩陶是一种装饰之外,是否还有另一种寓意呢?

在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后羿射日和日中金鸟的传说可谓家喻户晓。随着考古学的发展,人们进一步证明,以鸟为太阳形象的象征,早已存在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之中。

早期较为写实的纹饰中,常在展翅而飞的鸟纹上绘有太阳纹,就像鸟正在背负着太阳而行。随着变体鸟纹的发展,渐渐出现鸟翅形纹与太阳纹相复合的花纹样式。为什么古人会在太阳中藏有大鸟的印象呢?

让我们暂且跳出迷雾,尝试从原始先民的角度视察一下身边的环境。进入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开始了稳定的农耕定居生活,但是当时的原始人类还没有总结出历法节气等有助于掌握农耕时令的规律。不过,每天的日出日落以及寒暑交替、季节变化却给了他们很多启发。

而鸟类,特别是侯鸟的飞翔迁徙能准确的反应出时令的变化,这对从事农耕的远古先民来说,无疑是农事活动的重要信号。这就很自然的使我们的祖先将鸟的活动规律和太阳联系在了一起。如此看来,彩陶纹饰中的鸟纹与太阳纹已不仅仅是单纯的为了装饰和美观,而是具备了一定的象征意义。

以这样的思路分析中国彩陶中大量出现的鱼纹,就不难看出,与太阳鸟的寓意相似,鱼纹则是因为鱼随季节、水温、昼夜的变化或沉或浮出于水面的现象,而出现了阴阳鱼的形象的。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